關於中藥桑葉的民間傳說。 中藥桑葉治病入藥始于東漢,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 其意是養性。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桑葉具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等功效。 下面瞭解關於桑葉的民間傳說。
相傳宋代時, 某日嚴山寺來一遊僧, 身體瘦弱且胃口極差, 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渾身是汗, 醒後衣衫盡濕, 甚至被單、草席皆濕, 20年來多方求醫皆無效。
一日, 嚴山寺的監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後, 便說:“不要灰心, 我有一祖傳驗方治你的病保證管用, 還不花你分文, 也沒什麼毒, 何不試試?”翌日, 天剛亮, 監寺和尚就帶著遊僧來到桑樹下,
桑葉又稱霜桑葉, 農曆節氣霜降前後採摘, 它味甘、苦, 性寒, 無毒, 入肝、肺經。 桑葉治病入藥始于東漢, 《神農本草經》裡列為“中品”, 其意是養性。 現代中醫習慣將它列入辛涼解表類藥物中, 作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之用, 其實桑葉還有止盜汗的作用。 而《神農本草經》中亦早就有“桑葉除寒熱、出汗”的記載;《丹溪心法》中亦有“桑葉焙乾為末, 空心米湯調服, 止盜汗”之妙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