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焦痞滯宣上焦

葉案:

某大凡暑與熱, 乃地中之氣, 吸受致病, 亦必傷人氣分。 氣結則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不饑, 不欲食, 不大便, 皆氣分有阻。 如天地不交, 遂若否卦之義。 然無形無質, 所以清之攻之不效。

杏仁 通草 象貝 栝蔞皮 白蔻 郁金汁

解讀:

濕為有形之邪, 濕受熱蒸, 化為濁氣即為無形之邪。 暑熱上受, 乃為濁熱之邪, 故為“無形無質”。

葉氏在《幼科要略》中指出:“……內外二因之病自多, 然有非風寒竟致外感, 不停滯已屬內傷。 其故何歟?嘗思人在氣交之中, 春夏地氣之升, 秋冬天令之降, 呼出吸入, 與時消息。 間有穢濁吸入, 即是三焦受邪,

過募原直行中道, 必發熱煩躁。 倘幼醫但執前藥, 表散消導, 清火通便, 病輕或有幸成, 病重必然顛覆。 ”此處所言幼科, 但邪入不從表裡走, 而從三焦入, 這是葉氏在學習前人理論和臨證實踐中形成的一套臨證思維體系, 這一思維體系被後學吳鞠通整理、規範為三焦辨治體系。 後學者對於葉天士理論體系的研究, 重于衛氣營血辨治體系而輕于三焦辨治體系。 三焦辨治體系在今日治療外感病的臨證中, 也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天地不交, 遂若否卦”, 這句話往往用於《傷寒論》中對痞證的解讀。 不饑, 不欲食, 不大便, 中焦氣機痞滯, 從中焦論治, 使用瀉心湯類方當屬無疑。

讀此案, 我們可知中焦氣機痞滯有不可以治中焦者。

《傷寒論》中瀉心湯類方所治的中焦氣機痞滯, 為外感病誤治而來。 而本案中的中焦氣機痞滯是外感病新發, 初起即不饑、不欲食、不大便。 當然, 也應該伴有暑熱傷氣之周身乏力和肺氣受傷之咳逆等症。 案中之所以重點提出不饑、不欲食、不大便, 也在提示儘管中焦症狀明顯, 但關鍵病機仍在上焦。 暑傷肺氣, 肺氣不行, 三焦氣機不暢。 治療仍宜清暑治肺, 肺氣宣暢, 三焦氣機隨之暢行。 處方用杏仁宣降肺氣, 伍白蔻化濕疏氣, 象貝、栝蔞皮清肺寬胸化痰濁, 通草入肺利濕熱, 郁金汁辛苦宣達散鬱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