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又名白蒺藜, 其性辛味苦, 微溫, 有小毒, 歸肝經, 具有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作用, 臨床多用於頭痛眩暈, 胸脅脹痛, 乳閉乳癰, 目赤翳障, 風疹瘙癢等。 入湯劑常規用量為6~9克。 筆者在臨床上應用蒺藜治療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濕疹瘙癢及澱粉樣變皮膚病等取得良好療效。 但同時也發現, 蒺藜的妙用在於對用藥量的掌握上, 否則必然不會收到預期療效。
案一 花粉症
楊某, 男, 52歲, 花粉症病史10餘年, 每年春季即發, 對絕大部分花粉過敏, 表現為鼻塞、流鼻水、噴嚏、眼瞼紅腫、頭重等, 經多處求治療效不顯。
辨證:氣虛外感風熱。
治法:益氣祛風, 解熱通絡。
處方:《醫林改錯》黃芪赤風東加減。 生黃芪30克, 赤芍15克, 防風10克, 辛夷花6克, 荊芥穗10克, 蟬蛻18克, 蒺藜9克, 白芷6克。 3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二診:患者自述服第一劑後, 症狀稍可緩解, 於夜間睡前自行加服一次湯劑, 整體症狀同前, 舌紅, 苔薄黃, 脈滑數。 改方如下:生黃芪40克, 赤芍15克, 防風10克, 蟬蛻20克, 蒺藜30克, 白芷5克, 辛夷花10克, 荊芥穗15克。 8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三診:本次服藥後療效明顯,
四診:述服藥後病情穩定, 用藥期間症狀完全緩解, 二便通調, 後以本方加減治療一個月, 無明顯不適。
案二 慢性濕疹
齊某, 男, 67歲, 風疹反復發作7年余, 曾多方治療效果不顯, 每年冬末春初即易起病。 2015年4月21日初診, 刻下症見:雙上肢外側對稱性皮膚多發淡紅色粟粒狀濕疹, 伴明顯瘙癢, 皮膚多處抓破結痂痕跡, 頸後皮紋粗糙、增厚伴色素沉著, 夜間因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 伴手足涼, 口淡不渴, 二便調,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辨證:血虛兼有風寒。
治法:溫經散寒, 活血通脈。
處方:《傷寒論》桂二麻一東加減。 蜜麻黃8克, 杏仁12克, 桂枝20克, 炙甘草5克, 乾薑20克, 大棗15克, 茯苓10克, 白芍15克, 蟬蛻10克, 白茅根40克, 蛇蛻10克, 蒺藜30克。 7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二診:患者服藥後, 疹出增多, 雙上肢密佈淡紅色粟粒狀濕疹, 伴明顯瘙癢, 舌脈同前。 此乃陽氣升發, 托毒外出, 屬正常現象, 改方為:桂枝20克, 炙甘草5克, 乾薑15克, 大棗15克, 白芍18克, 蟬蛻10克, 蒺藜30克, 白芷8克, 何首烏10克, 當歸10克, 細辛3克, 通草10克, 白鮮皮30克, 皂刺10克。 再進7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三診:述服上方後濕疹開始減退, 舌淡紅, 苔薄, 脈遲緩。 上方去白鮮皮、皂刺, 加牡丹皮15克, 僵蠶10克, 地龍10克, 片薑黃6克, 增加蒺藜至60克。
四診:服藥後瘙癢大減, 夜可安睡。 取原方加減鞏固治療兩周病癒,
案三 澱粉樣變皮膚病
李某, 女, 72歲, 原發性澱粉樣變皮膚病5年, 2015年4月21日入院治療。 刻下症見:兩小腿脛前對稱分佈半球形或圓錐形丘疹, 質硬, 膚色黯, 有少許鱗屑、表面粗糙, 沿皮紋呈念珠狀排列, 自覺瘙癢劇烈難忍。 舌淡紅, 苔薄白, 脈沉弱。 近3年來多處求醫, 口服中藥湯劑效果不顯, 遍閱前醫之處方, 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中藥為主。
辨證:痰瘀互結。
治法:活血通絡, 化痰熄風, 止癢。
處方:茯苓30克, 陳皮20克, 蒺藜60克, 皂刺20克, 赤芍30克, 紅花30克, 姜半夏40克。 7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二診:述服藥後, 瘙癢大減, 兩小腿脛前丘疹減少約20%, 膚色也已變淺。 改方為:姜半夏40克, 陳皮15克,
三診:述服藥後, 症狀緩解明顯, 丘疹再次減少, 予上方減桂枝, 加蒼術12克, 再進7劑。 後以本方加減治療1個月餘, 病情穩定, 症狀基本緩解。
按:《本草求真》記載:“(蒺藜)質輕色白, 辛、苦, 微溫, 按據諸書雖載能補腎, 可治精遺尿失, 暨腰疼勞傷等證。 然總宣散肝經風邪, 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 並通身白癜瘙癢難當者, 服此治無不效。 ”由此可見, 蒺藜作為“草中名藥”, 其祛風止癢的作用明確, 臨床常與蟬蛻、荊芥等同用。 但臨證時, 醫生在熟讀六經理論、四診合參的同時, 還常常面臨著“選藥難, 定量更難”的問題。 正如俗話說“中藥不傳之秘在藥量”, 用藥量的變化直接關乎療效。 如案一患者,初服湯劑見效不顯,並非選方錯誤,而在於藥量輕淺,病重而藥輕,通過增加蒺藜的用量,同時根據症狀改善情況,即皮膚瘙癢的緩解程度,調控服藥次數而控制服藥量,中病即止,既確保療效,又使不過量,值得思考借鑒。案二患者病程長達7年之久,反復遷延,瘙癢劇烈伴有抓痕,故蒺藜起始劑量確定為30克,根據症狀逐漸增加至60克而癢止病癒。案三患者病情頑固,原發性澱粉樣變皮膚病本為難治性皮膚疾病,近3年多處求醫效果不顯,患者下肢瘙癢劇烈、痛苦不堪,故將蒺藜劑量確定為60克,服藥後瘙癢大減,效如桴鼓,頑疾得去。
如案一患者,初服湯劑見效不顯,並非選方錯誤,而在於藥量輕淺,病重而藥輕,通過增加蒺藜的用量,同時根據症狀改善情況,即皮膚瘙癢的緩解程度,調控服藥次數而控制服藥量,中病即止,既確保療效,又使不過量,值得思考借鑒。案二患者病程長達7年之久,反復遷延,瘙癢劇烈伴有抓痕,故蒺藜起始劑量確定為30克,根據症狀逐漸增加至60克而癢止病癒。案三患者病情頑固,原發性澱粉樣變皮膚病本為難治性皮膚疾病,近3年多處求醫效果不顯,患者下肢瘙癢劇烈、痛苦不堪,故將蒺藜劑量確定為60克,服藥後瘙癢大減,效如桴鼓,頑疾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