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四節 痢疾

痢疾是臨床上多發的一種外感傳染性疾病, 夏秋是主要發病季節。 主要病因有外感時邪疫毒, 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 與脾胃有密切關係。 臨床醫學上是如何治療的呢?下面就來瞭解一下吧!

痢疾是因外感時行疫毒, 內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 氣血壅滯, 傳導失司, 以腹痛腹瀉, 裡急後重., 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 古代亦稱“腸遊”、“滯下”等, 含有腸腑“閉滯不利”的意思。 本病為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但以夏秋季節為最多, 可散在發生, 也可形成流行,

無論男女老幼, 對本病“多相染易”, 在兒童和老年患者中, 常因急驟發病, 高熱驚厥, 厥脫昏迷而導致死亡, 故須積極防治。 中醫藥對各類型痢疾有良好的療效, 尤其是久痢, 在辨證的基礎上, 採用內服中藥或灌腸療法, 常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一、病因病機

1.時邪疫毒時邪, 主要指感受暑濕熱之邪, 痢疾多發于夏秋之交, 氣候正值熱鬱濕蒸之際, 濕熱之邪內侵人體, 蘊於腸腑, 乃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景嶽全書·痢疾》說:“痢疾之病, 多病于夏秋之交, 古法相傳, 皆謂炎暑大行, 相火司令, 酷熱之毒蓄積為痢。 ”疫毒, 非風、非寒、非暑、非濕, “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溫疫論·序》), “此氣之來, 無論老少強弱, 觸之者即病”(《溫疫論·原病》), 即疫毒為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

故稱之癘氣。 疫毒的傳播, 與歲運、地區、季節有關。 時邪疫毒, 混雜傷人, 造成痢疾流行。

2.飲食不節一是指平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損傷脾胃;二是指食用餿腐不潔的食物, 疫邪病毒從口而人, 積滯腐敗於腸間, 發為痢疾。 痢疾為病, 發于夏秋之交, 這個季節暑、濕、熱三氣交蒸, 互結而侵襲人體, 加之飲食不節和不潔, 邪從口人, 滯於脾胃, 積於腸腑。 故痢疾的病理因素有濕、熱(或寒)、毒、食等, 濕熱疫毒之邪為多, 寒濕之邪較少。 病位在腸腑, 與脾胃有關, 這是因邪從口而人, 經胃脾而滯於腸之故。 故《醫碥·痢》說:“不論何臟腑之濕熱, 皆得人腸胃, 以胃為中土, 主容受而傳之腸也。 ”隨著疾病的演化, 疫毒太盛也可累及心、肝,

病情遷延, 也可窮及於腎, 《景嶽全書·痢疾》說:“凡裡急後重者, 病在廣腸最下之處, 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痢疾的病機, 主要是時邪疫毒積滯於腸間, 壅滯氣血, 妨礙傳導, 腸道脂膜血絡受傷, 腐敗化為膿血而成痢。 腸司傳導之職, 傳送糟粕, 又主津液的進一步吸收, 濕、熱、疫毒等病邪積滯於大腸, 以致腸腑氣機阻滯, 津液再吸收障礙, 腸道不能正常傳導糟粕, 因而產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 邪滯於腸間, 濕蒸熱鬱, 氣血凝滯腐敗, 腸間脂膜血絡受損, 化為膿血下痢, 所謂“蓋傷其臟腑之脂膏, 動其腸胃之脈絡, 故或寒或熱, 皆有膿血”。 腸腑傳導失司, 由於氣機阻滯而不利, 腸中有滯而不通, 不通則痛, 腹痛而欲大便則裡急,
大便次數增加, 便又不爽則後重, 這些都是由於大腸通降不利, 傳導功能失調之故。

二、臨床表現

痢疾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 便下赤白膿血為主要表現, 但臨床症狀輕重差異較大。 輕者, 腹痛不著, 裡急後重不明顯, 大便每日次數在10次以下, 或被誤診為泄瀉;重者, 腹痛、裡急後重均甚, 下痢次數頻繁, 甚至在未出現瀉痢之前即有高熱;、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驚厥。 多數發病較急, 急性起病者, 以發熱伴嘔吐開始, 繼而陣發性腹痛、腹瀉, 裡急後重, 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 也有緩慢發病者, 緩慢發病則發熱不甚或無發熱, 只有腹痛、裡急後重, 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的主症, 下痢的次數與量均少於急性發病者。 急性發病者, 病程較短,

一般在2周左右;緩慢發病者, 病程較長, 多數遷延難愈, 甚至病程可達數月、數年之久。 痢疾可散在發生, 也可在同一地區形成流行。

三、診斷

1.夏秋流行季節發病, 發病前有不潔飲食史, 或有接觸疫痢患者史。

2.具有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 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 腹痛, 裡急後重等主症, 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寒、發熱等症。 疫毒痢病情嚴重而病勢兇險, 以兒童為多見, 急驟起病, 在腹痛、腹瀉尚未出現之時, 即有高熱神疲, 四肢厥冷, 面色青灰, 呼吸淺表, 神昏驚厥, 而痢下、嘔吐並不一定嚴重。

3.實驗室檢查:大便中可見大量紅細胞, 膿細胞, 並有巨噬細胞或新鮮大便中發現有阿米巴滋養體、阿米巴包囊;大便或病變部位分泌物培養可有痢疾桿菌生長, 或阿米巴培養陽性;鋇劑灌腸X線檢查及直腸、結腸鏡檢查,提示慢性痢疾、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或結腸癌、直腸癌等改變。兒童在夏秋季節出現高熱驚厥等症,而未排大便時,應清潔灌腸,取便送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

四、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泄瀉鑒別,兩者多發于夏秋季節,病位在胃腸,皆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病,症狀都有大便增多,然而兩病在病位、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都有區別。病位病機方面,痢疾病位在腸,病機重點是腸中有滯,即濕熱,寒濕、疫毒、飲食壅滯腸中,妨礙傳導,凝滯氣血,脂膜血絡受損;而泄瀉病位在脾,病機重點是脾失運化,濕濁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臨床表現方面,痢疾大便次數多而糞便少,痢下赤自膿血,泄瀉瀉下為稀薄糞便,顏色黃或白,無赤白膿血;痢疾下痢不爽,裡急後重,泄瀉瀉下爽利甚至滑脫不禁;痢疾必有腹痛,伴裡急後重,腹痛呈持續性,時輕時重,便後痛減而不停止,而泄瀉之腹痛或有或無,多伴有腸鳴腹脹,呈陣發性,瀉後痛減。因兩病都為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或先瀉而後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

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瀉為病情減輕,病機由深出淺,所謂“先滯後利者易治,先利後滯者難治”。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實痢、虛痢“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景嶽全書·痢疾》)。一般說來,起病急驟,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者多虛。形體強壯,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脈虛弱無力者屬虛。腹痛脹滿,痛而拒按,痛時窘迫欲便,便後裡急後重暫時減輕者為實;腹痛綿綿,痛而喜按,便後裡急後重不減,墜脹甚者為虛。

2.識寒痢、熱痢痢下膿血鮮紅,或赤多白少者屬熱;痢下白色粘凍涕狀,或赤少白多者屬寒。痢下粘稠臭穢者屬熱;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穢者屬寒。身熱面赤,口渴喜飲者屬熱;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屬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屬熱;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屬寒。

治療原則

1.祛邪導滯痢疾的基本病機是邪氣壅滯腸中,只有祛除邪氣之壅滯,才能恢復腸腑傳導之職,避免氣血之凝滯,脂膜血絡之損傷,故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腸中之濕熱、疫毒、冷積、飲食等滯邪頗為重要。常用祛濕、清熱、溫中、解毒、消食、導滯、通下等法,以達祛邪導滯之目的。

2.調氣和血調氣和血即是順暢腸腑凝滯之氣血,祛除腐敗之脂膿,恢復腸道傳送功能,促進損傷之脂膜血絡儘早修復,以改善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臨床症狀。正如劉河間所說:“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常採用理氣行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顧護胃氣“人以胃氣為本,而治痢尤要”。這是由於治療實證初期、濕熱痢、疫毒痢的方藥之中,苦寒之晶較多,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有損傷胃氣之弊。因此,治痢應注意顧護胃氣,並貫穿於治痢的始終。

虛證痢疾應扶正祛邪。因虛證久痢,虛實錯雜,若單純補益,則滯積不去,貿然予以通導,又恐傷正氣,故應虛實兼顧,扶正祛邪。中焦氣虛,陽氣不振者,應溫養陽氣;陰液虧虛者,應養陰清腸;久痢滑脫者·,可佐固脫治療。

此外,古今學者提出有關治療痢疾之禁忌,如忌過早補澀,以免關門留寇,病勢纏綿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傷陰津,戕害正氣等,都值得臨床時參考借鑒。

總之,痢疾的治療,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並用;虛實夾雜者,通澀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始終把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係、顧護胃氣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

分證論治

濕熱痢

症狀:腹痛陣陣,痛而拒按,便後腹痛暫緩,痢下赤白膿血,粘稠如膠凍,腥臭,肛門

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腸化濕,解毒,調氣行血。

方藥:芍藥湯。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大黃、檳榔蕩熱去滯,通因通用;木香、檳榔調氣行滯;當歸、芍藥、甘草行血和營,緩急止痛;肉桂辛溫,反佐芩、連。大黃之苦寒,共成辛開苦降之勢,以散邪氣之結滯。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銀花、穿心蓮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有表證者,加荊芥、防風解表散邪,或用荊防敗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滯者,加萊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導滯。痢下赤多白少,肛門灼熱,口渴喜冷飲,證屬熱重於濕者,加白頭翁、黃柏、秦皮直清裡熱。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證屬濕重於熱者,去黃芩、當歸,加茯苓、蒼術、厚樸、陳皮等運脾燥濕。痢下鮮紅者,加地榆、丹皮、仙鶴草、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濕熱痢,也可用成藥香連丸治療。

疫毒痢

症狀:發病急驟,腹痛劇烈,裡急後重頻繁,痢下鮮紫膿血,嘔吐頻繁,寒戰壯熱,頭痛煩躁,精神極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驚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質紅絳,苔黃膩或燥,脈滑數或微細欲絕。臨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狀重者,突然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嘔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紅苔幹,脈弦數或微細欲絕。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清腸。

方藥: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本方以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配黃連、黃芩、黃柏、秦皮清熱解毒化濕;當歸、芍藥行血;木香、檳榔、大黃行氣導滯。臨床可加金銀花、丹皮、地榆、穿心蓮、貫眾等以加強清熱解毒的功效。高熱神昏,熱毒人營血者,合犀角地黃湯,另服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營開竅。痙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生地等熄風鎮痙。壯熱神昏,煩躁驚厥而下痢不甚者,合大承氣湯清熱解毒,蕩滌內閉。症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脈細欲絕,加用生脈(或參麥)注射液、參附青注射液靜脈滴注或推注,以益氣固脫。

疫毒痢(或濕熱痢)可用白頭翁東加大黃等,煎水保留灌腸配合治療,以增強滌瀉邪毒之功效。若厥脫、神昏、驚厥同時出現者,則最為險候,必須採用綜合性搶救措施,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挽其危急。

寒濕痢

症狀: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裡急後重,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

本方以藿香芳香化濕;蒼術、厚朴、法夏運脾燥濕;陳皮、木香、枳實行氣導滯;桂枝、炮姜溫中散寒;芍藥、當歸和血。兼有表證者,加荊芥、蘇葉、葛根解表祛邪。挾食滯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導滯。若濕邪偏重,白痢如膠凍,腰膝酸軟,腹脹滿,裡急後重甚者,改用胃苓東加減,以溫中化濕健脾。

寒濕痢亦可用大蒜燒熟食用治療。

虛寒痢

症狀:久痢纏綿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凍,無腥臭,甚則滑脫不禁,腹部隱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或虛坐努責,便後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合真人養髒湯。

兩方以人參或黨參、白術、粳米益氣健脾;乾薑、肉桂溫陽散寒;當歸、芍藥和血緩急止痛;木香行氣導滯;赤石脂、訶子、罌粟殼、肉豆蔻收澀固脫,兩方合用,兼具溫補、收澀、固脫之功,頗合病情。腎陽虛衰者,加附子、破故紙溫補腎陽。肛門下墜者,去木香,加黃芪、升麻益氣舉陷。下痢不爽者,減用收澀之品。滑脫不禁者,加芡實、蓮米、龍骨、牡蠣收斂固脫。

虛寒痢,也可配合成藥理中丸、歸脾丸治療。

休息痢

症狀: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便中帶有赤白粘凍,腹痛,裡急後重,症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治法: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

方藥:連理湯。

本方以人參、白術、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餘邪;加木香、檳榔、枳實調氣行滯;加當歸和血。發作期,偏濕熱者,加白頭翁、黃柏清濕熱;偏寒濕者,加蒼術、草果溫中化濕。

休息痢多因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情頑固者,也可用成藥烏梅丸治療。若大便呈果醬色而量多者,用鴉膽子仁治療效果較好,成人每服15粒,每日3次,膠囊分裝或用龍眼肉包裹,飯後服用,連服7-10日,可單獨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藥使用。

休息痢中,若脾胃陽氣不足,積滯未盡,遇寒即發,症見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脈沉者,治宜溫中導下,方用溫脾東加減。

若久痢傷陰,或素體陰虛,陰液虧虛,餘邪未淨,陰虛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鮮血粘稠,虛坐努責,量少難出,午後低熱,口幹心煩,舌紅絳或光紅,治宜養陰清腸,方用駐車丸加減。,

臨床上,還可見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者。朱丹溪說:“噤口痢者,大虛大熱。”基本病機是大實或大虛,致胃失和降,氣機升降失常。屬於實證者,多由濕熱或疫毒,上犯於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見下痢,胸悶,嘔惡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加減。藥取黃連、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熱化濕;陳皮、陳倉米、石蓮子、荷葉蒂健脾養胃。全方合用,升清降濁,開噤進食。屬於虛證者,以脾胃素虛,或久痢傷胃,胃虛氣弱,失於和降所致,病見下痢頻頻,嘔惡不食,或食人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再加石菖蒲、薑汁醒脾降逆。若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當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以益氣固脫。

六、轉歸預後

痢疾的轉歸預後取決於患者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與治療是否及時正確。急性痢疾,治療及時得當,體質強壯者,一般在兩周左右痊癒,發熱、腹痛、裡急後重、便膿血等症狀在3-了天消失。若病邪重,或素體正氣虧虛,或失治誤治,致使痢疾長期不愈,轉為慢性。

感受疫癘毒邪甚重,失治誤治,未能控制病勢而出現痢下如豬肝、魚腦、赤豆汁,或下純血,如屋漏水,高熱神昏,或手足厥逆,內閉外脫,氣急息粗或氣息微弱,或噤口不食等危急症者,須積極搶救,否則預後很差。

七、預防與調攝

痢疾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夏秋季節採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於控制痢疾的傳播和流行,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方法是做好水、糞的管理,飲食的管理,消滅蒼蠅等。另外,藥物預防也很有必要。在流行季節,可適當食用生蒜辦,每次1-3辦,每日2-3次,或將大蒜辦放人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馬齒莧、綠豆適量,煎湯飲用,或馬齒莧、陳茶葉共研細末,大蒜辦搗泥拌和,人糊為丸,如龍眼大小,每次1丸,每日2次,連服l周。

痢疾的調護,應做好床旁隔離,視病情適當休息,飲食宜忌很重要,一般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品,忌食葷腥油膩難消化之物。《千金要方》說:凡痢病患,“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

結語:由於痢疾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還得格外引起朋友們的注意了。在春秋兩季要及時的預防,控制疾病的傳染。同時做好衛生工作,消滅蚊蠅等傳染源。

或阿米巴培養陽性;鋇劑灌腸X線檢查及直腸、結腸鏡檢查,提示慢性痢疾、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或結腸癌、直腸癌等改變。兒童在夏秋季節出現高熱驚厥等症,而未排大便時,應清潔灌腸,取便送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

四、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泄瀉鑒別,兩者多發于夏秋季節,病位在胃腸,皆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病,症狀都有大便增多,然而兩病在病位、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都有區別。病位病機方面,痢疾病位在腸,病機重點是腸中有滯,即濕熱,寒濕、疫毒、飲食壅滯腸中,妨礙傳導,凝滯氣血,脂膜血絡受損;而泄瀉病位在脾,病機重點是脾失運化,濕濁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臨床表現方面,痢疾大便次數多而糞便少,痢下赤自膿血,泄瀉瀉下為稀薄糞便,顏色黃或白,無赤白膿血;痢疾下痢不爽,裡急後重,泄瀉瀉下爽利甚至滑脫不禁;痢疾必有腹痛,伴裡急後重,腹痛呈持續性,時輕時重,便後痛減而不停止,而泄瀉之腹痛或有或無,多伴有腸鳴腹脹,呈陣發性,瀉後痛減。因兩病都為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或先瀉而後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

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瀉為病情減輕,病機由深出淺,所謂“先滯後利者易治,先利後滯者難治”。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實痢、虛痢“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景嶽全書·痢疾》)。一般說來,起病急驟,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者多虛。形體強壯,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脈虛弱無力者屬虛。腹痛脹滿,痛而拒按,痛時窘迫欲便,便後裡急後重暫時減輕者為實;腹痛綿綿,痛而喜按,便後裡急後重不減,墜脹甚者為虛。

2.識寒痢、熱痢痢下膿血鮮紅,或赤多白少者屬熱;痢下白色粘凍涕狀,或赤少白多者屬寒。痢下粘稠臭穢者屬熱;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穢者屬寒。身熱面赤,口渴喜飲者屬熱;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屬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屬熱;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屬寒。

治療原則

1.祛邪導滯痢疾的基本病機是邪氣壅滯腸中,只有祛除邪氣之壅滯,才能恢復腸腑傳導之職,避免氣血之凝滯,脂膜血絡之損傷,故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腸中之濕熱、疫毒、冷積、飲食等滯邪頗為重要。常用祛濕、清熱、溫中、解毒、消食、導滯、通下等法,以達祛邪導滯之目的。

2.調氣和血調氣和血即是順暢腸腑凝滯之氣血,祛除腐敗之脂膿,恢復腸道傳送功能,促進損傷之脂膜血絡儘早修復,以改善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臨床症狀。正如劉河間所說:“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常採用理氣行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顧護胃氣“人以胃氣為本,而治痢尤要”。這是由於治療實證初期、濕熱痢、疫毒痢的方藥之中,苦寒之晶較多,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有損傷胃氣之弊。因此,治痢應注意顧護胃氣,並貫穿於治痢的始終。

虛證痢疾應扶正祛邪。因虛證久痢,虛實錯雜,若單純補益,則滯積不去,貿然予以通導,又恐傷正氣,故應虛實兼顧,扶正祛邪。中焦氣虛,陽氣不振者,應溫養陽氣;陰液虧虛者,應養陰清腸;久痢滑脫者·,可佐固脫治療。

此外,古今學者提出有關治療痢疾之禁忌,如忌過早補澀,以免關門留寇,病勢纏綿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傷陰津,戕害正氣等,都值得臨床時參考借鑒。

總之,痢疾的治療,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並用;虛實夾雜者,通澀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始終把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係、顧護胃氣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

分證論治

濕熱痢

症狀:腹痛陣陣,痛而拒按,便後腹痛暫緩,痢下赤白膿血,粘稠如膠凍,腥臭,肛門

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腸化濕,解毒,調氣行血。

方藥:芍藥湯。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大黃、檳榔蕩熱去滯,通因通用;木香、檳榔調氣行滯;當歸、芍藥、甘草行血和營,緩急止痛;肉桂辛溫,反佐芩、連。大黃之苦寒,共成辛開苦降之勢,以散邪氣之結滯。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銀花、穿心蓮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有表證者,加荊芥、防風解表散邪,或用荊防敗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滯者,加萊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導滯。痢下赤多白少,肛門灼熱,口渴喜冷飲,證屬熱重於濕者,加白頭翁、黃柏、秦皮直清裡熱。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證屬濕重於熱者,去黃芩、當歸,加茯苓、蒼術、厚樸、陳皮等運脾燥濕。痢下鮮紅者,加地榆、丹皮、仙鶴草、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濕熱痢,也可用成藥香連丸治療。

疫毒痢

症狀:發病急驟,腹痛劇烈,裡急後重頻繁,痢下鮮紫膿血,嘔吐頻繁,寒戰壯熱,頭痛煩躁,精神極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驚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質紅絳,苔黃膩或燥,脈滑數或微細欲絕。臨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狀重者,突然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嘔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紅苔幹,脈弦數或微細欲絕。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清腸。

方藥: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本方以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配黃連、黃芩、黃柏、秦皮清熱解毒化濕;當歸、芍藥行血;木香、檳榔、大黃行氣導滯。臨床可加金銀花、丹皮、地榆、穿心蓮、貫眾等以加強清熱解毒的功效。高熱神昏,熱毒人營血者,合犀角地黃湯,另服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營開竅。痙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生地等熄風鎮痙。壯熱神昏,煩躁驚厥而下痢不甚者,合大承氣湯清熱解毒,蕩滌內閉。症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脈細欲絕,加用生脈(或參麥)注射液、參附青注射液靜脈滴注或推注,以益氣固脫。

疫毒痢(或濕熱痢)可用白頭翁東加大黃等,煎水保留灌腸配合治療,以增強滌瀉邪毒之功效。若厥脫、神昏、驚厥同時出現者,則最為險候,必須採用綜合性搶救措施,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挽其危急。

寒濕痢

症狀: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裡急後重,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

本方以藿香芳香化濕;蒼術、厚朴、法夏運脾燥濕;陳皮、木香、枳實行氣導滯;桂枝、炮姜溫中散寒;芍藥、當歸和血。兼有表證者,加荊芥、蘇葉、葛根解表祛邪。挾食滯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導滯。若濕邪偏重,白痢如膠凍,腰膝酸軟,腹脹滿,裡急後重甚者,改用胃苓東加減,以溫中化濕健脾。

寒濕痢亦可用大蒜燒熟食用治療。

虛寒痢

症狀:久痢纏綿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凍,無腥臭,甚則滑脫不禁,腹部隱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或虛坐努責,便後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合真人養髒湯。

兩方以人參或黨參、白術、粳米益氣健脾;乾薑、肉桂溫陽散寒;當歸、芍藥和血緩急止痛;木香行氣導滯;赤石脂、訶子、罌粟殼、肉豆蔻收澀固脫,兩方合用,兼具溫補、收澀、固脫之功,頗合病情。腎陽虛衰者,加附子、破故紙溫補腎陽。肛門下墜者,去木香,加黃芪、升麻益氣舉陷。下痢不爽者,減用收澀之品。滑脫不禁者,加芡實、蓮米、龍骨、牡蠣收斂固脫。

虛寒痢,也可配合成藥理中丸、歸脾丸治療。

休息痢

症狀: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便中帶有赤白粘凍,腹痛,裡急後重,症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治法: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

方藥:連理湯。

本方以人參、白術、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餘邪;加木香、檳榔、枳實調氣行滯;加當歸和血。發作期,偏濕熱者,加白頭翁、黃柏清濕熱;偏寒濕者,加蒼術、草果溫中化濕。

休息痢多因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情頑固者,也可用成藥烏梅丸治療。若大便呈果醬色而量多者,用鴉膽子仁治療效果較好,成人每服15粒,每日3次,膠囊分裝或用龍眼肉包裹,飯後服用,連服7-10日,可單獨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藥使用。

休息痢中,若脾胃陽氣不足,積滯未盡,遇寒即發,症見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脈沉者,治宜溫中導下,方用溫脾東加減。

若久痢傷陰,或素體陰虛,陰液虧虛,餘邪未淨,陰虛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鮮血粘稠,虛坐努責,量少難出,午後低熱,口幹心煩,舌紅絳或光紅,治宜養陰清腸,方用駐車丸加減。,

臨床上,還可見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者。朱丹溪說:“噤口痢者,大虛大熱。”基本病機是大實或大虛,致胃失和降,氣機升降失常。屬於實證者,多由濕熱或疫毒,上犯於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見下痢,胸悶,嘔惡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加減。藥取黃連、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熱化濕;陳皮、陳倉米、石蓮子、荷葉蒂健脾養胃。全方合用,升清降濁,開噤進食。屬於虛證者,以脾胃素虛,或久痢傷胃,胃虛氣弱,失於和降所致,病見下痢頻頻,嘔惡不食,或食人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再加石菖蒲、薑汁醒脾降逆。若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當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以益氣固脫。

六、轉歸預後

痢疾的轉歸預後取決於患者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與治療是否及時正確。急性痢疾,治療及時得當,體質強壯者,一般在兩周左右痊癒,發熱、腹痛、裡急後重、便膿血等症狀在3-了天消失。若病邪重,或素體正氣虧虛,或失治誤治,致使痢疾長期不愈,轉為慢性。

感受疫癘毒邪甚重,失治誤治,未能控制病勢而出現痢下如豬肝、魚腦、赤豆汁,或下純血,如屋漏水,高熱神昏,或手足厥逆,內閉外脫,氣急息粗或氣息微弱,或噤口不食等危急症者,須積極搶救,否則預後很差。

七、預防與調攝

痢疾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夏秋季節採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於控制痢疾的傳播和流行,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方法是做好水、糞的管理,飲食的管理,消滅蒼蠅等。另外,藥物預防也很有必要。在流行季節,可適當食用生蒜辦,每次1-3辦,每日2-3次,或將大蒜辦放人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馬齒莧、綠豆適量,煎湯飲用,或馬齒莧、陳茶葉共研細末,大蒜辦搗泥拌和,人糊為丸,如龍眼大小,每次1丸,每日2次,連服l周。

痢疾的調護,應做好床旁隔離,視病情適當休息,飲食宜忌很重要,一般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品,忌食葷腥油膩難消化之物。《千金要方》說:凡痢病患,“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

結語:由於痢疾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還得格外引起朋友們的注意了。在春秋兩季要及時的預防,控制疾病的傳染。同時做好衛生工作,消滅蚊蠅等傳染源。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