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萎縮發病原因有多種, 類型也不一樣, 在中醫屬“癡呆”、“健忘”、“眩暈”、“痿證”、“震顫”等範疇。 中醫認為本病雖病位在腦, 但與各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病理機制屬本虛標實, 可分為五型:
腎精不足, 髓海空虛型
表現為頭暈耳鳴, 神疲倦怠、腰膝酸軟, 毛髮焦枯, 舌淡苔白, 脈虛無力或沉細。 治宜滋補肝腎, 填精健腦。
氣血不足, 腦髓失充型
表現為面色少華, 倦怠流涎, 失眠納少, 肢體麻木, 表情呆滯, 喜靜惡動, 短氣懶言, 舌淡苔薄, 脈細緩。 治宜補氣養血, 益智健腦。
陰虛火旺, 腦髓消縮型
表現為急躁易怒, 失眠多夢, 顴紅咽幹, 眩暈耳鳴,
痰濁雍盛, 蒙蔽腦竅型
表現為頭重且暈, 終日不語或忽哭忽歌, 言語善惡不分, 胸悶短氣, 肢冷畏寒, 倦怠嗜臥, 肢體麻木或沉重, 舌淡苔白膩, 脈滑。 治宜祛痰化濁, 開竅醒腦。
瘀血阻滯, 腦失榮養型
表現為口唇紫暗,
肢體麻木,
健忘易驚,
反應遲鈍,
神情淡漠,
語言顛倒,
多有中風或腦外傷病史,
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
苔薄白,
脈弦細或澀。
治宜活血祛瘀,
通絡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