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中醫治療慢性口腔潰瘍的偏方

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其病程長, 反復發作, 對患者身心危害較大。 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反復出現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淺表性潰瘍, 局部灼熱疼痛。

口腔潰瘍屬於中醫“口瘡”、“口糜”範疇。 口瘡雖生於口, 但與內臟有密切關係。 中醫學認為, 脾開竅於口, 心開竅於舌, 腎脈連咽系舌本, 兩頰與齒齦屬胃與大腸, 任脈、督脈均上絡口腔唇舌, 表明口瘡的發生與五臟關係密切。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口瘡之火, 不獨責之於心。 平時憂思惱怒, 嗜好煙酒咖啡, 過食肥甘厚膩, 均可致心脾積熱、肺胃鬱熱、肝膽蘊熱,

發為口瘡多為實證;腎陰不足, 虛火上炎, 發為口瘡多為虛證;年老體弱, 勞倦內傷, 損傷脾胃, 可致中焦樞紐失司, 上下氣機不通, 上焦之陽不能下降, 下焦之陰不能上行, 心火獨盛, 循經上炎, 也可發為口瘡, 此多為虛證。 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說:“既脾胃氣衰, 元氣不足, 而心火獨盛, 心火者, 陰火也, 起于下焦, 其系於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胃病則氣短, 精神少而生大熱, 有時胃火上行獨燎其面”。

治療口瘡要分虛實, 辨臟腑,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口瘡臨床見證頗多, 其中以心脾蘊熱和虛火上炎最為多見。 臨床辨治體會如下:

一、心脾蘊熱證

主要表現為舌尖、舌邊、舌面, 或齒齦, 或兩頰部口瘡反復發作,

潰瘍表面覆蓋黃苔, 中間基底部凹陷, 四周隆起, 紅腫熱痛, 口苦口臭, 心煩燥熱, 小便短赤, 大便秘結。 舌紅苔黃, 脈弦滑。 證屬心脾熱盛, 肌腐生瘡。 治宜清熱瀉火, 生肌療瘡。 方用自擬瀉心療瘡湯:黃芩15g, 黃連5g, 大黃10g, 赤白芍各15g, 蓮子心3g, 生甘草5g, 虎杖15g, 炒梔子10g。

病案舉例:何某某, 男, 32歲, 2002年10月16日來我院就診。 主訴口瘡反復發作3年, 加重1個月, 口劇痛不能進食。 症見舌尖及上下口唇黏膜有芝麻大小如綠豆大潰瘍3個, 灼熱劇痛, 不敢進食, 口苦口臭, 大便3日未行, 小便短赤灼熱, 舌質紅, 苔黃, 脈弦滑。 檢查間舌尖部有0.1×0.5cm潰瘍1個, 四周紅腫, 中間基底凹陷, 潰瘍表面覆蓋黃苔, 上下唇內側各有1個0.1×0.1cm大小潰瘍。 此因心火與脾胃熱邪循經上炎所致,

證屬心脾積熱, 薰蒸生瘡, 治宜清熱瀉火, 寧瘡止痛。 處方:大黃10g, 黃芩15g, 黃連5g, 生石膏30g, 炒山梔10g, 防風10g, 赤白芍各15g, 生甘草5g, 玄參20g, 生地30g, 虎杖20g, 元胡15g。 每日1劑。 上藥用清水煎2次, 取400ml分4次溫服。 服藥1劑後, 大便已通, 口瘡疼痛減輕, 能吃流食。 服藥7劑後複診, 口瘡疼痛已不明顯, 口腔潰瘍面積縮小, 潰瘍表面黃苔轉為白苔。 上方去黃芩、黃連、大黃, 加黃芪、當歸、白及, 再服7劑而愈。

本例患者常值夜班, 平時吸煙嗜酒, 日積月累, 鬱積心火與脾胃之火, 火熱上炎, 薰蒸口舌黏膜而熱腐生瘡。 方用瀉心湯、增液湯、瀉黃散、赤芍甘草東加減化裁, 一方面用增液湯補液滅火, 一方面用苦寒之劑瀉火, 釜底抽薪, 心脾之火自然熄滅, 口瘡癒合。 同時囑咐患者值夜班時少抽煙、少喝酒,

截斷火熱的來源, 同時適當多喝水,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二便通暢, 使內熱有排泄管道, 口瘡癒合後減少復發。

二、虛火上炎證

主要表現為口瘡反復發作, 疼痛不堪, 潰瘍表面覆蓋白苔, 中間基底部凹陷, 四周略隆起, 色不紅, 氣短乏力, 煩熱顴紅, 口幹不渴, 小便短赤, 舌尖紅苔少或有裂紋, 脈略細數。 證屬肝腎不足, 虛火上擾。 治宜養陰生津, 滋陰降火。 方用自擬滋陰療瘡湯:生熟地各15g, 北沙參15g, 山萸肉10g, 山藥10g, 丹皮15g, 澤瀉15g, 茯苓20g, 知母10g, 黃柏10g, 麥冬15g, 當歸10g, 生黃芪15g。

病案舉例:劉某某, 男, 50歲。 2003年3月15日初診。 其患口腔潰瘍2年餘, 反復發作, 時輕時重, 多方治療不滿意。 來診時可見齒齦和舌邊各有1個潰瘍, 如綠豆大小, 中間凹陷, 覆蓋白膜, 四周隆起, 色淡紅, 自覺口瘡輕度疼痛,

有灼熱感, 口燥咽幹, 手足心熱, 腰膝酸軟, 自汗, 小便黃, 大便幹。 舌紅少津, 苔薄黃, 脈細略數。 證屬陰津不足, 虛火上炎。 治宜滋養陰津, 清降虛火。 處方:生熟地各15g, 山藥10g, 山萸肉10g, 澤瀉15g, 丹皮15g, 土茯苓20g, 知母、黃柏各10g, 當歸10g, 北沙參20g, 麥冬15g, 虎杖20g, 生黃芪15g。 服上方14劑, 口瘡癒合, 症狀基本消失, 改用知柏地黃丸繼續服用1個月, 以鞏固療效。

患者口瘡生在齒齦和舌邊部位, 齒為腎所主, 舌邊屬肝膽區域, 又因口瘡反復發作, 久病為虛, 故此為肝腎陰虛所致。 口瘡反復發作, 久病傷陰, 陰津不足, 虛火上擾, 薰蒸口腔黏膜而生瘡。 口燥咽幹, 手足心熱, 舌紅少津, 脈象細數, 是典型的陰虛火旺之象。 方選知柏地黃丸合一貫煎化裁, 一方面六味地黃丸和一貫煎滋補肝腎之陰以治其本, 另一方面用知母、黃柏、丹皮清虛熱,降虛火,又加虎杖20g,清熱通便,使火有去路,此為方中用藥之妙。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效如桴鼓。口瘡治癒後再用知柏地黃丸繼續服用1個月,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口瘡多為火熱之證,當分虛實。若患者是青年,口瘡劇痛,猶如火灼,口苦口臭,便幹尿黃,為實熱實火。治當清熱瀉、解毒止痛;若患者年老體弱,口瘡隱隱作痛,咽幹舌燥,煩熱或五心煩熱,舌紅少津,為虛熱虛火,治宜養陰生津,清降虛火。局部治療和整體治療相結合可提高療效。口瘡部位在口腔,除辨證施治、整體調節治療外,尚需局部用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口瘡局部。臨床常用梅花點舌丹、西黃清醒丸、六神丸等藥,令病人少量多次含服,以緩解局部症狀,促進潰瘍癒合,提高治療效果。黃芪、甘草是治療口腔癒合的良藥。黃芪補氣固表,有斂瘡生肌收口之效,最適用於口腔潰瘍的治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有類激素樣作用。故不論口瘡屬實火虛火,在辨證論治的處方中酌情加入生黃芪和生甘草,可減輕口瘡疼痛,促進潰瘍癒合。保持大便通暢是治療口瘡的關鍵。口瘡多為臟腑之火上炎,薰蒸口腔黏膜而病。治療口瘡用生地養陰生津以滅虛火,用虎杖清熱瀉火以滅實火。臨床研究表明,大劑量生地黃有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虎杖含有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大黃酚、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具有顯著的瀉下通腑作用。口瘡患者服藥後二便通暢,火熱下行,引起口瘡的實火與虛火隨二便排出,口瘡自然會癒合。除藥物疏通二便以外,還應囑咐患者要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二便通暢,少煙少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減少火熱的來源。同時注意口腔衛生,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也是預防口腔潰瘍復發的重要措施。

另一方面用知母、黃柏、丹皮清虛熱,降虛火,又加虎杖20g,清熱通便,使火有去路,此為方中用藥之妙。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效如桴鼓。口瘡治癒後再用知柏地黃丸繼續服用1個月,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口瘡多為火熱之證,當分虛實。若患者是青年,口瘡劇痛,猶如火灼,口苦口臭,便幹尿黃,為實熱實火。治當清熱瀉、解毒止痛;若患者年老體弱,口瘡隱隱作痛,咽幹舌燥,煩熱或五心煩熱,舌紅少津,為虛熱虛火,治宜養陰生津,清降虛火。局部治療和整體治療相結合可提高療效。口瘡部位在口腔,除辨證施治、整體調節治療外,尚需局部用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口瘡局部。臨床常用梅花點舌丹、西黃清醒丸、六神丸等藥,令病人少量多次含服,以緩解局部症狀,促進潰瘍癒合,提高治療效果。黃芪、甘草是治療口腔癒合的良藥。黃芪補氣固表,有斂瘡生肌收口之效,最適用於口腔潰瘍的治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有類激素樣作用。故不論口瘡屬實火虛火,在辨證論治的處方中酌情加入生黃芪和生甘草,可減輕口瘡疼痛,促進潰瘍癒合。保持大便通暢是治療口瘡的關鍵。口瘡多為臟腑之火上炎,薰蒸口腔黏膜而病。治療口瘡用生地養陰生津以滅虛火,用虎杖清熱瀉火以滅實火。臨床研究表明,大劑量生地黃有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虎杖含有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大黃酚、大黃酸、大黃素甲醚等,具有顯著的瀉下通腑作用。口瘡患者服藥後二便通暢,火熱下行,引起口瘡的實火與虛火隨二便排出,口瘡自然會癒合。除藥物疏通二便以外,還應囑咐患者要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二便通暢,少煙少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減少火熱的來源。同時注意口腔衛生,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也是預防口腔潰瘍復發的重要措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