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識別新生兒頭顱血腫 顱血腫三大嚴重危害

新生兒頭顱血腫的患兒多為足月兒, 體重多超過2500g, 出生時良好, 數小時後發現頭顱腫物, 或發現在出生後1~4天, 這些表現都是新生兒頭顱血腫病症出現的典型症狀, 對於家長來說, 其對於新生兒頭顱血腫的臨床症狀還應多多瞭解, 那麼, 新生兒頭顱血腫的症狀有哪些?

新生兒頭顱血腫的症狀:

1、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又稱骨膜下血腫, 腫物位居頂骨或後頂骨, 常位於一側或兩側頂骨部, 兩側同患頭顱血腫者偶或見之, 額骨、枕骨及顳骨三處同時發生血腫者亦間或有之。 由於骨膜下出血緩慢, 血腫多在生後數小時或2~3天才明顯,

1周內達最大範圍, 以後漸吸收縮小, 血腫界限清楚, 不越過骨縫, 有波動感, 局部患處皮膚顏色無改變。 個別患兒的血腫局部皮色發紅, 初起時中部腫處緊張, 其後腫處頂部呈現波動, 頭顱血腫吸收較慢。 因大小不同可在2周至3個月左右消退, 吸收 時惟周圍基底的骨膜下, 因有石灰鹽存在, 堅硬而參差不平, 先在血腫邊緣形成隆起的骨化的硬邊, 中央凹陷, 呈火山口樣改變, 腫塊中有滲出物, 其吸收時間的長短, 視腫塊的大小而異, 長者3~4個月, 短者約2個月, 所遺堅硬不平的邊緣, 亦能漸次消失, 惟需時更長。

2、帽狀腱膜下血腫

生後不久即見頭皮局限性腫脹, 出血可通過軟組織擴散, 出血量較少時血腫範圍較局限;出血量多時,

腫脹範圍逐漸擴大, 可累及整個頭皮, 甚至波及 額、眼周、枕或頸背部。 血腫有波動感, 常使前囟不易捫清, 所覆皮膚可呈青紫色, 出血嚴重時可致貧血或低血容量休克, 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死亡。 血腫的範圍從未有越過顱骨縫者, 因此處骨膜緊貼骨縫, 不如他處的易於分離, 須與腦膜膨出及先鋒頭區別。

嬰兒在出生後1~2天, 頭顱血腫可隱于先鋒頭下, 但先鋒頭消散後即見血腫的特殊波動, 至於腦膨出與腦膜膨出皆出現於顱縫或囟門, 常與呼吸共震動, 壓之見小。 血腫機化開始後, 周圍呈硬環, 已如上述, 由於中部柔軟, 易被誤為顱裂兼腦膨出, 應慎加判斷。

新生兒頭顱血腫會引起以下併發症:

1、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是由於膽紅素產生增加(如過量輸血使血紅蛋白增高, 溶血病, 血腫), 膽紅素排泄減少(如早產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低, 肝炎, 膽道閉鎖)所導致, 或兼而有之, 因此黃疸的出現是多種疾病的徵象。

2、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體內或血管內大量丟失血液、血漿或體液, 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劇減少所致的血壓降低和微循環障礙。

3、血清膽紅素升高

血清膽紅素升高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 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 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μmol/L, 其中一分鐘膽紅素低 於3.4μmol/L。 當總膽紅素在34μmol/L時, 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範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 則稱為隱性黃疸。

治療新生兒頭顱血腫的方法:

以往治療新生兒頭顱血腫通常怕發生感染, 一般不主張穿刺抽血。 血腫常需周才能完全吸收, 也有少數機化者持續數年仍有痕跡。 治療結果表明, 只要嚴格無菌操作, 穿刺抽血加壓包紮的方法是可行的。 方法可縮短血腫的吸收時間, 預防出院後的繼發感染, 並可減輕患兒家長的精神壓力。

出生後2~3天內用止血藥及冷敷, 使破裂的血管收縮並止血, 抽淨後加壓包紮可防止再出血及滲液積聚。 而二次穿刺者多因穿刺後包紮不妥引起, 因此, 只要給予止血藥及適當冷敷, 抽淨積血後立即包紮穩妥, 即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頭顱血腫多可自行吸收, 無需特殊治療, 出血較多引起貧血時, 可適量輸血;引起高膽紅素血症時,

需進行光療。 為避免感染不應抽吸血腫, 若2個月後頭顱血腫仍巨大, 可手術清除之。 可用維生素K1治療, 以防止因發生新生兒出血症而引起出血加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