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腳氣一病始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十三, 古名緩風, 又稱腳弱等, 據臨床表現及病因病理不同, 而有幹腳氣、濕腳氣、寒濕腳氣、濕痰腳氣及腳氣沖攻心等多種類型。 其致病多由風濕毒邪外受, 或由飲食厚味所傷, 蘊濕釀熱, 流注于腳而成。 臨床症見腿腳麻木, 痛, 軟弱無力, 或皮膚不仁, 或攣急, 或腫脹, 或萎枯, 或脛紅腫發熱;甚者入腹攻心, 小腹堅滿, 嘔吐不食, 心悸氣喘, 胸悶不舒;進而神志恍惚, 言語錯亂。 治療以宣壅逐濕為主, 根據各種類型病因病機不同, 配合溫經散寒, 通絡舒筋, 活血和營, 清火利濕諸法。
(《聖濟總錄》
【配方】獨活(去蘆頭),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五兩。
【制法】上二味細剉, 用生絹袋盛, 內淨瓷甕中, 以清酒二鬥浸, 密封頭, 春夏五日, 秋冬七日。
【主治】治腳氣。
【用法】量性飲之, 常令酒力相續, 以差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