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性心律失常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竇房結功能衰退、起搏功能障礙;或因竇房結、心房、房室結及房室束病變致傳導功能障礙, 使竇房結的興奮激動不能如期下傳所致的病症。 常見於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以往對其病機的認識, 多數認為是心腎陽虛, 常用心寶丸(由洋金花、人參、肉桂、附子、鹿茸、冰片、人工麝香、三七、蟾酥組成), 但臨床發現部分患者服用後會出現口乾舌燥、牙齦腫痛、大便乾燥等虛不受補的現象,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血壓升高。 臨床對此類病人常採用溫膽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溫通胸陽,
關於溫通陽氣法
最早用溫通陽氣法治療胸痹者當屬漢代張仲景, 他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篇中論述了“胸痹心中痞, 留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因胸痹發病機理是陽微陰弦, 上焦陽氣虛衰, 胸陽痹阻, 氣機鬱滯, 當急以枳實薤白桂枝湯溫通胸陽, 通陽開痹。 病勢較緩時用人參湯溫中益氣, 扶助中陽。 則陽氣振奮, 陰寒自散。 葉天士發展了仲景通陽思想, 提出“通陽不在溫, 而在利小便”, 後世醫家多從溫病過程中濕熱之邪困阻陽氣, 治療須宣暢氣機、通利小便,
緩慢性心律失常發作時以胸部窒悶而痛為特點, 或胸痛徹背, 背痛徹心, 心中痞氣, 胸滿咳喘, 痰黏不爽, 肢體酸楚, 沉困乏力, 舌淡暗苔白膩, 脈沉伏或弦滑。 相當於中醫學的“胸痹”病。 多因胸中陽氣虛衰日久, 痰濁內停, 乘虛入侵陽位, 胸中陽氣被鬱, 痰濁蒙蔽心竅, 心氣運行受阻而出現脈率緩慢, 可應用通陽法治療。 這也是通陽法在內科雜病中的具體應用。
關於溫膽湯
胸陽虛衰所造成的心臟傳導受阻是導致嚴重心動過緩甚至心衰的主要因素, 而在心陽虛衰基礎上導致的血瘀、痰濁、水飲等邪氣鬱伏,
《素問·六節髒象論》雲:“凡十一髒皆取決於膽。 ”《醫學入門》載:“心與膽相通, 心病怔忡, 宜溫膽湯。 ”張景嶽雲:“少陽屬木, 木以生火, 故邪之盛者, 其本在膽, 其表在心, 表者標也。 ”膽為清淨之府, 心中有神明所藏, 也喜清淨, 不能為痰瘀之濁相擾。
溫膽湯出自《千金要方》, 有半夏、枳實、陳皮、竹茹、甘草、生薑六味藥組成, 主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並且指出其病因是“膽寒故也”, 寒者溫之,
後世所沿用的溫膽湯大都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溫膽湯。 方中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甘草燥濕化痰, 和胃降逆, 使氣降則痰降。 竹茹清熱化痰, 除煩止嘔, 使痰熱清則無擾心之患。 瓜蔞薤白半夏湯能使胃氣下降, 脂濁下泄;通達腑氣, 擴展宗氣;溫運心氣, 暢通心脈, 全方共奏溫通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