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藏在眼睛裡的心理學

古代孟子認為, 觀察人的眼睛, 可以知道人的善惡。 他說:“存乎人者, 莫良於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 則眸子膫焉, 胸中不正, 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 人焉庚哉。 ”這說明, 人的心底是善是惡, 都能從無法掩蓋的眼神裡顯示出來。

眼神是心靈之窗, 心靈是眼神之源。 眼睛是人體中無法掩蓋情感的焦點。 《人體秘語》作者莫里斯對人類的“眼睛”下這樣的定義--它直徑大約2.5釐米, 但卻像是從石器時代以來就有的最複雜的電視攝影機。 在眼球後方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1.37億個細胞, 將收到的資訊傳送至腦部。

這些感光細胞, 在任何時間均可同時處理150萬個資訊。 這就說明, 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 也能發射出千萬個資訊, 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 洩露心底深處的秘密。 所以, 眼球的轉動, 眼皮的張合, 視線的轉移速度和方向, 眼與頭部動作的配合, 所產生的奇妙複雜的眉目語, 都在傳遞著資訊, 進行著交流。

現代研究發現:瞳孔的變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 瞳孔的放大和收縮, 真實地反映著複雜多變的心理活動。 若一個人感到愉悅、喜愛、興奮時, 他的瞳孔就會擴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 遇到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 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小;瞳孔不起變化, 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眼神傳遞的心理,

在兩性關係上尤為突出。 古時候, 當兩性相愛時, 曾有“心許目成”, “暗送秋波”之詞, 來表達他們的情花愛果。 當今, 兩性較前複雜, 使用的詞語更豐富, 比如“眉來眼去”、“含情脈脈”、“眉目傳情”、“一見鍾情”等等。 因此, 眼神雖不是有聲語言, 但恰似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的隨心傳播。

任何青年戀人, 必然閃爍著雙雙美秀而深遂的眼睛, 從中相互窺探會意對方內心深處的奧秘。 正如古羅馬詩人奧維特所說:“沉默的眼光中, 常有聲音和話語。 ”

在人際交往中, 目光接觸發揮著資訊傳遞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目光, 反映著不同的心理, 產生著不同的心理效果。 有種種表現:一旦被別人注視而將視線突然移開的人, 大多自卑, 有相形見拙之感。 無法將視線集中在對方身上,

並很快收回視線的人, 多半屬於內向性格, 不善交際。 聽別人講話時, 一麵點, 一面卻不將視線集中在談話者身上, 表示對來者和話題不感興趣。 說話時, 將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眼部和面部, 是真誠的傾聽, 尊重和理解。 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計, 不看對方說話, 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 仰視對方, 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視他人, 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嚴。 伴著微笑而注視對方, 是融洽的會意;隨著皺眉而注視他人, 是擔憂和同情。 面無悅色的斜視, 是一種鄙意;看完對方突然一笑, 是一種譏諷;突然圓眼瞪人, 是一種警告或制止;從頭到腳地巡察別人, 是一種審視。 彼此心存好感的兩人說話, 更注視對方的眼睛, 以示寓意通達;話不投機的人相遇,
一般都儘量避免注視對方的目光, 以消除不快。

有人在交際中, 喜歡戴太陽鏡, 即使在室內或陰影下, 也不將眼鏡摘下, 是因為他不願讓別人從他一雙眼睛發現他的秘密。 但是, 戴著深色眼鏡與人交往, 目光不能等同的接觸, 會造成一些隔膜和不悅。

眼神和心理, 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個課題, 注意在實踐中領悟的運用, 是有價值的。 如果你希望給對方留下較深的印象, 你就要凝視他的目光久一些, 以表自信。 如果你想在和對方的爭辯中獲勝, 那你千萬不要把目光離開, 以示堅定。 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為什麼看你時, 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的目光, 便於對策。 如果你和別人碰面,

覺得不自在, 你就要把目光移開, 減少不快。 如果你和對方談話時, 他漫不經心而又出現閉眼姿勢, 你就要知趣暫停, 你若還想做有效地溝通, 那就要主動地隨機應變。 如果你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默契, 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時間注視對方, 注視的部位是兩眼和嘴之間的三角區域, 這樣資訊的傳接, 會被正確而有效地理解。 如果你想在交往中, 特別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 獲取成功, 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 注視對方的講話, 不卑不亢, 只帶淺淡的微笑和不時的目光接觸, 這是常用溫而有效的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