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經方治療外邪裡飲

案 例

陳某, 男, 81歲。 2010年3月8日初診。

近4~5個月來痰多色白。 晨起顏面浮腫, 午後雙下肢浮腫。 便秘, 每日坐浴2次方可便出少許。 納食尚可, 口幹不喜飲, 出汗不多, 夜尿3~4次。 血常規、尿常規、胸片、心電圖等檢查均未見異常。 3年前曾行“肝移植手術”。 舌苔厚膩, 脈沉弦滑。 辨六經屬太陰、太陽合病, 辨方證屬半夏厚樸東加桔梗、杏仁、炙枇杷葉、生薏苡仁方證。 處方:清半夏15克, 厚樸10克, 蘇子10克, 茯苓12克, 生薑15克, 炒杏仁10克, 桔梗10克, 炙甘草6克, 生薏苡仁18克, 炙枇杷葉10克。 7劑, 水煎服。

2010年3月15日二診:口幹已, 餘症同前。 辨六經屬太陰、太陽合病, 辨方證屬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東加生白術方證。

處方:茯苓15克, 乾薑10克, 五味子15克, 細辛10, 清半夏15克, 炒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 生白術30克。 7劑, 水煎服。

2010年3月22日三診:白痰減少, 顏面浮腫減輕, 患者高興地說:“有點樂觀。 ”近4天頭痛, 有微汗出, 口不幹。 舌苔膩, 脈沉弦。 考慮頭痛、汗出為新出現之太陽病, 上方加桂枝10克, 7劑, 水煎服。

2010年3月29日四診:患者高興地說:“加一味藥頭就不疼了, 佩服大夫。 ”便秘緩減不滿意。 上方去桂枝, 加枳實10克, 14劑, 水煎服。

2010年4月12日五診:諸症繼續好轉, 咽部常覺不利, 有痰黏感。 舌苔白, 脈沉弦。 上方加橘紅10克, 細辛增至15克, 14劑, 水煎服。

2010年4月26日六診:諸症俱明顯緩解, 白痰尚有少許, 每日坐浴1次可保證大便每日1次, 口不幹。 舌苔白, 脈沉弦。 上方加厚樸10克, 14劑, 水煎服。

體 會

關於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證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證見於《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9條:“水去嘔止, 其人形腫者, 加杏仁主之。 其證應內麻黃, 以其人遂痹, 故不內之。 若逆而內之者必厥, 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虛, 麻黃發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本條承接前面的第36~38條而言, 第36條桂苓五味甘草湯治療外寒裡飲、咳逆上氣者;第37條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太陰寒飲、咳嗽胸滿者;第38條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湯治療太陰寒飲、飲甚嘔逆者;而本條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治療太陰、太陽合病而見飲甚浮腫者。 從條文中可以看出, 杏仁非為治咳而設, 而是針對“形腫”以代麻黃之用。 馮世綸老師在《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應用與苓甘五味姜辛夏湯相似,

而以見頭面、四肢浮腫為辨證要點。 ”

筆者在讀清代醫家黃元禦《四聖心源》時, 注意到書中治療咳嗽只有一證一方:“咳嗽之證, 因於胃逆而肺寒, 故仲景治咳, 必用乾薑、細辛。 姜苓五味細辛湯: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半夏(三錢), 細辛(三錢), 五味(一錢, 研)。 煎大半杯, 溫服。 ”姜苓五味細辛湯即本方去杏仁而成。 儘管是依《內經》從臟腑作解, 但治咳獨取該方, 值得體會。

關於生白術

生白術通便, 方書中每有論及。 馮世綸老師從《傷寒論》第28條和第174條中悟出, 白術不但有利水作用, 而且有溫胃生津作用。 凡由裡虛寒所致大便硬結、大便不爽者, 需要用生白術通過溫胃生津液以治療。

本案從二診開始重用生白術30克, 即一以取其利水治飲之功, 二以取其生津通便之能。

對本案辨證論治的梳理

患者高齡, 大病術後, 脈沉, 不喜飲, 辨為裡虛寒之太陰病。 初診著眼於痰多, 辨為半夏厚朴湯方證。 次診著眼於痰多伴顏面、下肢浮腫, 辨為外邪裡飲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證。 同時注意到太陰便秘, 重用生白術。 三診諸症明顯減輕, 提示二診方證辨識正確。 但增頭痛、汗出, 考慮有新合併之太陽表證。 此時需注意兩點:在太陰裡虛寒基礎上, 較易出現新的太陽表證, 此其一;其二是在太陰裡虛寒基礎上出現太陽表證, 往往臨床表現不典型, 極易誤辨或忽視。 正如本案, 如果忽視“微汗出”, 單就新增之頭痛,

極易誤辨為藥物過熱所致“上火”。 辨出合併太陽, 治療上可以改弦易轍, 先用桂枝湯治療太陽之表, 表解後複治太陰之裡。 馮世綸老師在本案中, 仍以前方治太陰為主, 只是加一味桂枝, 加重治太陽之力, 從療效看, 較先表後裡為優。 四診表解, 故去桂枝;裡滯, 故加枳實。 五診痰飲較顯, 加重化痰去飲之力。 六診仍考慮到裡氣壅滯, 故加用厚樸與枳實相配, 導氣疏滯。

本案辨六經較為簡單, 始終屬太陰、太陽合病。 但對方證的辨識有一定難度, 這其中包括對方劑的選用、對藥物的加減以及對方中每味藥物劑量的把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