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但見右脈弦可用四逆散

四逆散出於《傷寒論》少陰篇, 由甘草(炙, 味甘平)、枳實(破, 水漬, 炙幹, 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藥(味酸微寒)四味藥組成。 本方透邪解鬱, 疏肝理脾, 適用于少陰病。 症見四逆, 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 肝氣鬱結, 氣機不利, 陽氣閉郁, 不達四肢, 故見手足厥冷的熱厥證, 此時手足必不甚冷, 或指頭微溫, 或脈不沉微, 與寒厥不同。 《黃帝內經》曰:“熱淫於內,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方中柴胡苦而發, 合餘藥調理氣機利濕熱也, 藥雖四味, 一言難盡其意。 後世對此方發揮頗多, 皆可參考, 並認為脈象主弦。

筆者認為無論左脈右脈弦結合病症均可用之, 然在臨證時但見右脈弦或右脈弦甚于左脈, 並結合餘症恒用四逆散或加味治之, 收效頗著。

案1 胸痹

患者李某, 女性, 67歲, 就診於2010年1月5日。 半月前曾因不穩定性心絞痛在某醫院住院治療10天, 出院後口服西藥治療。 近2天胸悶加重, 窒悶如塞, 腹脹, 舌淡紅, 苔薄白, 邊有齒痕, 左脈稍沉弱, 右脈弦。 予柴胡10克, 枳殼6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當歸10克, 瓜蔞30克, 木瓜10克, 茯苓20克, 砂仁6克, 水煎服。 西藥方案不變。 5劑後胸悶大減, 續以此方變化調之。

案2 中風

患者張某, 69歲, 既往有高血壓、腦幹出血、腦梗死、心肌梗死病史, 堅持服用筆者所開中藥3年多, 肢體不遂、心功能等明顯好轉。 2010年3月6日, 患者訴頭暈加重, 舌淡紅苔薄白,

左脈軟, 右脈弦硬。 予柴胡10克, 枳殼10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丹參15克, 山茱萸15克, 旱蓮草15克, 石決明30克, 牡蠣30克, 澤瀉10克, 生麥芽20克。 每週5劑, 連服5天停2天, 紫河車粉每日5克,分2次裝膠囊服。 15劑再診, 患者頭暈減輕, 左脈弦硬右脈軟。 予石決明30克, 牡蠣30克, 辛夷10克, 菊花15克, 丹參15克, 山茱萸15克, 旱蓮草15克, 澤瀉10克, 生麥芽20克。 同前服用法加紫河車粉。 15劑後又診, 頭暈又減輕, 兩脈均不弦而軟。

案3 失眠

患者宋某, 男性, 41歲, 就診於2005年9月, 系住院病人。 主因失眠、焦慮1年餘入院。 發病前有驚嚇和顱腦外傷史(無腦出血及硬膜下血腫)。 患者1年來, 失眠嚴重, 每日睡眠一般2~3小時, 最多4~5個小時, 多夢易醒。 經常思慮不斷, 食欲時好時差。 在不少醫院做過多項檢查, 均未見異常。 1月前在某醫院診為神經衰弱,

口服西藥治療, 療效不顯。 舌質暗, 有瘀斑, 左脈有力, 右脈弦滑數。 予柴胡10克, 枳實10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茯苓10克, 山茱萸10克, 五味子10克, 郁金15克, 五加皮15克, 桃仁10克, 地龍10克, 板藍根20克, 合歡皮30克, 珍珠母30克。 日1劑, 水煎服, 並囑患者放鬆心情。 住院後患者連續3天能睡4個小時以上, 思慮減少。 一周後一天能睡6小時以上, 思慮能夠得到控制, 精神好轉。 共住院16天, 出院時諸症消失。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