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臨床治療方法較多,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 筆者在臨床中觀察發現, 早期採取規範化綜合治療, 效果遠較單一療法為好, 後遺症的發生率也低得多。
患者彭某, 男, 32歲。 4天前因吹冷風後突然出現左側口眼歪斜, 額紋消失, 眼裂增大, 流淚, 鼻唇溝變淺, 鼓腮漏氣, 吹口哨障礙, 人中溝歪向右側。 無頭暈、頭痛及視物旋轉, 無噁心嘔吐, 無肢體活動障礙, 無口幹、口苦。 精神、食欲、睡眠可, 大小便正常。 舌質淡紅, 苔薄白, 邊有齒痕, 脈浮。 針刺治療:祛風散寒, 溫經通絡。 取穴:患側攢竹、陽白、迎香、地倉、牽正、水溝、合穀(對側)。
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稱“口眼歪斜”。 中醫辨證主要分為風寒、風熱、氣虛血瘀三型, 臨床多以牽正散為基礎方, 結合不同兼證加減治療。 風熱者去白附子加銀花、連翹、板藍根、蟬蛻、丹參;風寒者加荊芥、防風、川芎、當歸;氣虛血瘀者加黃芪、當歸、川芎、紅花;濕熱甚者加黃芩、蒲公英;肝陽上亢者加生牡蠣、珍珠母、鉤藤。
對於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針刺治療問題, 一直存在爭議。 有些醫家認為不宜針刺, 而有些醫家主張早期針刺治療。 筆者認為在周圍性面癱的全過程中皆可行針刺治療, 但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針刺的深淺及手法的輕重應有所不同。 急性期針刺宜少, 淺刺為主, 不宜重手法, 不用電針。 恢復期及後遺症期深刺、透刺為主, 同時加用電針, 以斷續波治療20分鐘左右, 以肌肉抽動為度。 主穴:地倉、頰車、陽白、合穀(對側)、牽正、四白。 配穴:抬眉困難加攢竹、頭維;閉目困難、流淚加後溪;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夾承漿;耳後疼痛加翳風;正氣虛或久治不愈者加足三裡(雙側);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陰(雙側);虛證及寒證皆可加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