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熱論》說:“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這說明, 祖國醫學中的傷寒二字, 有廣義、狹義兩種不同的涵義。
廣義的是包括所有的熱病在內, 狹義的是五種傷寒中之一。
對於《傷寒論》中所論的傷寒, 究竟是廣義的, 還是狹義的?在中醫界過去和現在, 一直存在著這兩種不同的爭論。
有的認為, 《傷寒論》只是為治傷寒而設, 這個傷寒, 是狹義的, 並不包括溫病。 張仲景可能還有《溫病論》, 但是已經散佚了。 或者說仲景只長於治傷寒, 而短于治溫病。 如楊栗山、王安道等,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 《傷寒論》的傷寒, 是廣義的, 是包括溫病在內的, 能治傷寒就能治溫病, “後人不能出其藩籬”。 這兩派的爭論, 相持不下, 一直延續到今天, 還沒有統一的結論。
潛伏期7~23天, 多數10~14天, 整個病程4~5周。 典型傷寒的臨床表現分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 多數起病緩慢, 發熱, 體溫呈現階梯樣上升, 5~7日高達39~40℃, 發熱前可有畏寒, 少有寒戰, 出汗不多。 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等, 病情逐漸加重。
2.極期:病程第2~3周。 出現傷寒特有的症狀和體征。 ①持續高熱, 熱型主要為稽留熱, 少數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 持續時間10~14天;②消化系統症狀:食欲不振明顯, 舌苔厚膩, 腹部不適, 腹脹, 可有便秘或腹瀉, 下腹有輕壓痛;③心血管系統症狀:相對緩脈和重脈;④神經系統症狀:可出現表情淡漠,
3.緩解期:病程第3~4周, 體溫逐漸下降, 症狀漸減輕, 食欲好轉, 腹脹消失, 肝脾回縮。 本期可出現腸穿孔、腸出血等併發症。
4.恢復期:病程第5周, 體溫正常, 症狀消失, 食欲恢復, 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完全康復, 但在體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者, 其病程往往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