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辨證分型治汗證

不因外界環境影響, 在頭面、頸胸, 或四肢、全身過度出汗者, 中醫稱汗證。 其臨床表現通常有兩類, 白晝汗出溱溱, 動則益甚者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 醒後汗止者為盜汗。 見於西醫學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亢、風濕熱、結核病、更年期綜合征等病過程中。 中醫可分四型辨治:

氣虛血虧型:以自汗為主, 或有盜汗。 汗出惡風, 稍勞尤甚, 易感冒, 體倦乏力, 面色少華, 心悸眠差,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 治宜益氣養血, 固表止汗, 可選大補黃芪湯(《丹溪心法》)加減:黃芪、防風、川芎、山茱萸、當歸、白術、甘草、五味子、人參、茯苓、熟地黃、肉蓯蓉、浮小麥、煆牡蠣。

偏氣虛, 可選玉屏風散加味;偏血虛, 可選歸脾湯。 成藥可酌選人參養榮丸、虛汗停顆粒、玉屏風顆粒、補中益氣丸、歸脾丸等。

營衛不和型:汗出惡風, 周身酸楚, 時寒時熱, 可表現為局部出汗、半身出汗, 舌苔薄白, 脈緩。 治宜調和營衛, 以桂枝東加味: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龍骨、煆牡蠣、黃芪、浮小麥、麻黃根。 若汗後發冷, 可酌加附子以溫陽斂汗。 成藥可選桂枝顆粒合虛汗停顆粒或黃芪精口服液。

虛火內熾型:以盜汗為主, 或有自汗。 五心煩熱, 或午後潮熱, 顴紅, 口渴, 舌紅少苔, 脈細數。 治宜降火滋陰, 以當歸六黃東加味: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黃芪、煆牡蠣、浮小麥、烏梅、銀柴胡、麥冬、五味子。 成藥可酌選二至丸、知柏地黃丸、天王補心丸。

邪熱鬱蒸型:蒸蒸汗出, 面赤烘熱, 煩躁口苦, 尿黃, 大便偏幹, 舌苔薄黃, 脈弦數。 治宜清肝泄熱化濕, 以龍膽瀉肝東加味: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通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甘草、茵陳。 成藥可酌選龍膽瀉肝丸、四妙丸。

必須說明的是, 對單獨出現的汗證, 依此辨證治療效果確鑿。 對急性熱病、危重症和其他疾病引起或伴發的汗證, 應首先積極治療原發病。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