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臨床大家張錫純明確提出:“用藥以勝病為主, 不拘分量之多少”;“用藥之道, 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 以勝病為主, 不必拘於成見也”。 筆者臨證應用三種遞增方藥劑量之法, 以“藥以勝病”思路治療銀屑病取得滿意療效。
案1
高某某, 女, 27歲。 2010年9月13日初診。 銀屑病病史18年, 反復發作, 近11年來皮損逐漸加重。 3月前學習筆者的“廣汗法”鍛煉後, 未經用藥, 出汗變勻, 瘙癢大減, 枕部和頭頂皮損消失, 其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變薄, 信心大增。 刻下皮損以頭面部、前後髮際及四肢內外側為重, 瘙癢不甚。 額部易汗出, 動則有汗,
9月16日二診:舌淡, 尖紅, 舌下略暗, 雙手脈細。 口幹略減, 出汗無變化。 熱象已減, 轉從鬱治, 治以麻杏石甘湯, 處方:麻黃18克, 生石膏64克, 杏仁15克, 生甘草9克, 3劑, 久煎120分鐘, 分溫飯後再服。 如無明顯不適, 可逐日增加劑量為日1劑半、2劑, 以至更多。
9月20日三診:訴2日半服下6劑藥, 前3劑無異常, 最後一日服3劑後出現當夜僅睡眠3小時(補訴素嗜睡), 食欲差, 大便略稀, 餘無不適。
至2010年12月28日停用已不斷減量的湯藥, 僅服桂枝茯苓丸等丸藥, “微者調之”善後。
案2
成某某, 男, 13歲。 病史5年, 現皮損以頭頂、四肢為主, 呈斑塊狀。 初發於春季, 久經治療, 效果不顯。 2010年夏季停所有口服藥, 以“廣汗法”鍛煉。 2010年12月26日始, 先後服用越婢湯、四物湯、溫經湯、防風通聖丸、升降散等方, 除過年期間停藥30餘日外一直堅持服用中藥, 輔以中藥外洗。 全身狀況改善, 皮膚變潤, 出汗變勻、變易, 素有鼻塞基本已通,
3月12日:上方已經加至6劑, 上肢皮損明顯變薄, 皮損周圍出現環狀白色正常皮膚, 小腿有新起較多點狀皮損。 舌下變紅潤, 苔薄白膩, 舌尖略紅, 舌質仍略暗, 僅有偶爾入睡差。 上方去生地, 桃仁減為3克, 麻黃減為2克, 囑繼續遞增, 可2~3日遞增一劑, 若上火則減量。 2011年3月14日因喉嚨疼痛,
3月20日:已經加為日8劑, 出汗明顯變勻, 上肢皮損邊緣回縮明顯。 舌質明顯變紅, 舌下略暗, 大便偏稀, 日2次, 睡眠無礙。 桃仁減為2克一劑, 繼續遞增, 2日遞增一劑。
3月27日:已經加為1日10劑, 舌下淡紅, 無瘀, 皮損明顯變薄、回縮。 處方:麻黃9克, 桂枝60克, 赤芍30克, 白芍30克, 炒甘草15克, 大棗12枚。 生薑14片, 每日1劑, 每劑遞增28片。
4月10日:四肢皮損明顯減退, 停服湯劑, 改用生薑、紅糖或棗煎水, 送服少量雞內金粉, “微者調之”善後。
按: 《傷寒論》中有關“藥以勝病”增劑量的描述有“促其間”;“不……更服”;“不知, 稍加”;“不知, 加至……”;“未……益至”;“漸加, 以知為度”等, 但同時也有“不可一日再服”;“得……止後服”;“中病便止, 不必盡劑”等避免中毒、注意安全等“藥已勝病”後的表述。 筆者將這些方法總結為“增量三法”:藥引加量、單藥加量、整方遞加。
“藥以勝病”不能理解為只是不斷增加劑量、峻藥猛投,攻邪愈病之法,它還包含了勝病即可,“輕以去實”,勿“藥過病所”等含義在內。後者是喜用重劑者必須要引起注意的。有學者認為:某些醫者對於急難重症取效頗佳,而對於日常小病和重症的善後卻乏術可陳的原因,就在於理解了藥以勝病中霸道攻邪的原則,而忽略了王道治人的原則。
《溫熱求新》一書中將霸道攻邪和王道治人的原則,昇華為“攻擊性治療和順應性調節”。“攻擊性治療”如將,要在斷其一指,使邪速潰,迅速扭轉戰局;“順應性調節”如相,面面俱到,“微者調之”,給人體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以不斷鍛煉、完善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療目標,使疾病由以醫者為主的治療,順利過渡到以患者為主的自療,從原則上保證了疾病治癒和不再復發的可操作性。
“藥以勝病”,其要在於“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此原則適用於所有疾病的治療。
無意外發生。整方遞加在湯藥指每日增加一劑,數劑同煎;在丸藥指每日或每次加量。如前述病例中湯劑加到一日10劑;丸藥如桂枝茯苓丸、大黃蟲丸、逍遙丸等可加至單次服用10丸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是,加量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以知為度、得效則止;如有特殊情況,需馬上停用藥物,與醫者聯絡。
“藥以勝病”不能理解為只是不斷增加劑量、峻藥猛投,攻邪愈病之法,它還包含了勝病即可,“輕以去實”,勿“藥過病所”等含義在內。後者是喜用重劑者必須要引起注意的。有學者認為:某些醫者對於急難重症取效頗佳,而對於日常小病和重症的善後卻乏術可陳的原因,就在於理解了藥以勝病中霸道攻邪的原則,而忽略了王道治人的原則。
《溫熱求新》一書中將霸道攻邪和王道治人的原則,昇華為“攻擊性治療和順應性調節”。“攻擊性治療”如將,要在斷其一指,使邪速潰,迅速扭轉戰局;“順應性調節”如相,面面俱到,“微者調之”,給人體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以不斷鍛煉、完善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療目標,使疾病由以醫者為主的治療,順利過渡到以患者為主的自療,從原則上保證了疾病治癒和不再復發的可操作性。
“藥以勝病”,其要在於“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此原則適用於所有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