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從治銀屑病體會藥以勝病

近代臨床大家張錫純明確提出:“用藥以勝病為主, 不拘分量之多少”;“用藥之道, 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 以勝病為主, 不必拘於成見也”。 筆者臨證應用三種遞增方藥劑量之法, 以“藥以勝病”思路治療銀屑病取得滿意療效。

案1

高某某, 女, 27歲。 2010年9月13日初診。 銀屑病病史18年, 反復發作, 近11年來皮損逐漸加重。 3月前學習筆者的“廣汗法”鍛煉後, 未經用藥, 出汗變勻, 瘙癢大減, 枕部和頭頂皮損消失, 其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變薄, 信心大增。 刻下皮損以頭面部、前後髮際及四肢內外側為重, 瘙癢不甚。 額部易汗出, 動則有汗,

而下肢無汗, 全身畏寒明顯, 少腹不涼, 精神可。 心煩口幹明顯, 喜冷飲, 飲不解渴。 雙手脈滑, 左細右浮, 舌下紅, 有凝象, 舌質偏紅。 辨為熱鬱肺胃, 氣津受損。 治以大劑白虎加人參湯。 處方:生石膏250克, 知母90克, 生甘草30克, 沙參45克, 大米2大把, 2劑, 囑寬水, 久煎120分鐘, 待藥冷, 頻飲不拘時。 囑若有胃涼, 立即停藥。

9月16日二診:舌淡, 尖紅, 舌下略暗, 雙手脈細。 口幹略減, 出汗無變化。 熱象已減, 轉從鬱治, 治以麻杏石甘湯, 處方:麻黃18克, 生石膏64克, 杏仁15克, 生甘草9克, 3劑, 久煎120分鐘, 分溫飯後再服。 如無明顯不適, 可逐日增加劑量為日1劑半、2劑, 以至更多。

9月20日三診:訴2日半服下6劑藥, 前3劑無異常, 最後一日服3劑後出現當夜僅睡眠3小時(補訴素嗜睡), 食欲差, 大便略稀, 餘無不適。

口幹喜飲減少五成以上, 出汗向均勻發展。 藥已中病, “盛者奪之”已見成效, 不可再行猛攻。 後據證使用防己黃芪湯、化斑湯、麻黃湯、越婢湯、小柴胡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葛根湯、溫經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平胃散等方, 劑量在常規範圍內, 其意為“平之”。

至2010年12月28日停用已不斷減量的湯藥, 僅服桂枝茯苓丸等丸藥, “微者調之”善後。

案2

成某某, 男, 13歲。 病史5年, 現皮損以頭頂、四肢為主, 呈斑塊狀。 初發於春季, 久經治療, 效果不顯。 2010年夏季停所有口服藥, 以“廣汗法”鍛煉。 2010年12月26日始, 先後服用越婢湯、四物湯、溫經湯、防風通聖丸、升降散等方, 除過年期間停藥30餘日外一直堅持服用中藥, 輔以中藥外洗。 全身狀況改善, 皮膚變潤, 出汗變勻、變易, 素有鼻塞基本已通,

口幹唇幹大為減輕, 但四肢斑塊狀皮損變化不顯。 2011年3月6日診, 以舌質淡, 舌下暗略青, 皮損為斑塊狀, 小腿為重。 處方以桂枝茯苓丸方為主:桂枝10克, 茯苓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桃仁5克, 麻黃3克, 威靈仙6克, 白茅根15克, 生地10克。 囑沸後煎5分鐘, 取100毫升藥液, 沸後繼續煎60分鐘, 取300毫升, 混勻, 分溫飯後再服。 囑服完一劑, 若無睡眠差、上火、腹痛泄瀉等則每日遞增一劑。

3月12日:上方已經加至6劑, 上肢皮損明顯變薄, 皮損周圍出現環狀白色正常皮膚, 小腿有新起較多點狀皮損。 舌下變紅潤, 苔薄白膩, 舌尖略紅, 舌質仍略暗, 僅有偶爾入睡差。 上方去生地, 桃仁減為3克, 麻黃減為2克, 囑繼續遞增, 可2~3日遞增一劑, 若上火則減量。 2011年3月14日因喉嚨疼痛,

由日6劑減為5劑。

3月20日:已經加為日8劑, 出汗明顯變勻, 上肢皮損邊緣回縮明顯。 舌質明顯變紅, 舌下略暗, 大便偏稀, 日2次, 睡眠無礙。 桃仁減為2克一劑, 繼續遞增, 2日遞增一劑。

3月27日:已經加為1日10劑, 舌下淡紅, 無瘀, 皮損明顯變薄、回縮。 處方:麻黃9克, 桂枝60克, 赤芍30克, 白芍30克, 炒甘草15克, 大棗12枚。 生薑14片, 每日1劑, 每劑遞增28片。

4月10日:四肢皮損明顯減退, 停服湯劑, 改用生薑、紅糖或棗煎水, 送服少量雞內金粉, “微者調之”善後。

按: 《傷寒論》中有關“藥以勝病”增劑量的描述有“促其間”;“不……更服”;“不知, 稍加”;“不知, 加至……”;“未……益至”;“漸加, 以知為度”等, 但同時也有“不可一日再服”;“得……止後服”;“中病便止, 不必盡劑”等避免中毒、注意安全等“藥已勝病”後的表述。 筆者將這些方法總結為“增量三法”:藥引加量、單藥加量、整方遞加。

三種方法可配合使用。 藥引加量指方藥劑量不變, 逐漸增加“引子”。 如使用麻桂各半湯時, 遞增生薑的劑量, 其優勢在於引子多屬平常飲食之物, 增加其量時, 不會產生恐懼心理, 也為其他增量方法起到“預演”作用, 打好基礎後, 其他加量方法更易被接受。 本法中另一個經常用到的引子是溫酒, 生薑日用量可加到2000克以上, 溫酒最多有患者喝到每頓6兩。 單藥加量指方中某單味藥的遞增。 以麻黃為例:如果以3克為基礎量每日遞加3克, 則第7日可以加到21克。 具體使用時, 囑患者把數劑的麻黃都放到一起, 均勻分成若干份, 從一份開始熬起, 每劑加一包。 單藥加量法桂枝加到過日用量300克, 麻黃加到過近100克, 無意外發生。整方遞加在湯藥指每日增加一劑,數劑同煎;在丸藥指每日或每次加量。如前述病例中湯劑加到一日10劑;丸藥如桂枝茯苓丸、大黃蟲丸、逍遙丸等可加至單次服用10丸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是,加量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以知為度、得效則止;如有特殊情況,需馬上停用藥物,與醫者聯絡。

“藥以勝病”不能理解為只是不斷增加劑量、峻藥猛投,攻邪愈病之法,它還包含了勝病即可,“輕以去實”,勿“藥過病所”等含義在內。後者是喜用重劑者必須要引起注意的。有學者認為:某些醫者對於急難重症取效頗佳,而對於日常小病和重症的善後卻乏術可陳的原因,就在於理解了藥以勝病中霸道攻邪的原則,而忽略了王道治人的原則。

《溫熱求新》一書中將霸道攻邪和王道治人的原則,昇華為“攻擊性治療和順應性調節”。“攻擊性治療”如將,要在斷其一指,使邪速潰,迅速扭轉戰局;“順應性調節”如相,面面俱到,“微者調之”,給人體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以不斷鍛煉、完善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療目標,使疾病由以醫者為主的治療,順利過渡到以患者為主的自療,從原則上保證了疾病治癒和不再復發的可操作性。

“藥以勝病”,其要在於“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此原則適用於所有疾病的治療。

無意外發生。整方遞加在湯藥指每日增加一劑,數劑同煎;在丸藥指每日或每次加量。如前述病例中湯劑加到一日10劑;丸藥如桂枝茯苓丸、大黃蟲丸、逍遙丸等可加至單次服用10丸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是,加量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以知為度、得效則止;如有特殊情況,需馬上停用藥物,與醫者聯絡。

“藥以勝病”不能理解為只是不斷增加劑量、峻藥猛投,攻邪愈病之法,它還包含了勝病即可,“輕以去實”,勿“藥過病所”等含義在內。後者是喜用重劑者必須要引起注意的。有學者認為:某些醫者對於急難重症取效頗佳,而對於日常小病和重症的善後卻乏術可陳的原因,就在於理解了藥以勝病中霸道攻邪的原則,而忽略了王道治人的原則。

《溫熱求新》一書中將霸道攻邪和王道治人的原則,昇華為“攻擊性治療和順應性調節”。“攻擊性治療”如將,要在斷其一指,使邪速潰,迅速扭轉戰局;“順應性調節”如相,面面俱到,“微者調之”,給人體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以不斷鍛煉、完善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療目標,使疾病由以醫者為主的治療,順利過渡到以患者為主的自療,從原則上保證了疾病治癒和不再復發的可操作性。

“藥以勝病”,其要在於“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此原則適用於所有疾病的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