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蒲輔周麻後傷陰醫案

胡XX, 女, 年齡8個月, 因麻疹後16天繼發高熱而喘, 於1961年3月18日住某醫院。

住院檢查摘要:體溫39~40℃, 脈搏174次/分, 發育差, 營養不良, 顱方形, 前囟2X2釐米、軟, 面色蒼白, 呼吸急促, 無明顯發紺, 皮膚有色素沉著, 胸對稱, 肋串珠明顯, 兩肺呼吸音粗糙, 右肺中下有管狀呼吸音, 叩右肺較濁。 血化驗:白細胞22,300/立方毫米, 中性67%, 淋巴31%, 單核2%。 咽拭子分享為Ⅶ型腺病毒, 補體結合試驗抗體升高。 胸透及攝片:左下肺野內帶紋理粗厚模糊, 右上肺內帶片狀陰影, 右中下肺野可見大片緻密陰影。 臨床診斷:(1)麻疹後繼發腺病毒肺炎;(2)重度營養不良。

病程與治療:入院前16天出麻疹,

繼發高熱在39~42℃之間, 咳喘逐漸加重, 曾用青、鏈、金黴素和中藥生脈散加味。 3月20日請蒲老會診:高燒39.2℃, 無汗, 咳嗽多痰, 喘促煩躁, 胸腹滿, 大便乾燥, 面灰, 口唇青紫, 舌絳而脈細無力。 屬本體素稟不足, 疹後肺胃陰液大傷, 伏熱未清, 陰虛挾痰火之證。 治宜養陰潤肺, 清熱化痰。

處方:

玉竹二錢 麥冬一錢 知母一錢 黃連三分 清阿膠二錢 大青葉二錢 蛤粉三錢 天花粉一錢 粳米三錢 連服二劑。

12月12日複診:體溫已降至37℃以下, 煩減, 喘憋亦減, 面轉黃, 舌質已不絳無苔, 脈虛。 痰熱雖減, 陰液未充, 續宜益氣生津為治。

處方:

人參一錢 麥冬八分 五味子十枚 浮小麥三錢 大棗三枚

服兩劑後, 諸症悉平, 停藥觀察三日出院。

按:蒲老常說:肺炎為病,

解表宣透是首要治法, 清熱養陰不可用之過早, 但有是證即當用是法。 如本例本體素稟不足, 兼之疹後傷陰, 其舌絳, 其脈細無力, 其證高燒、喘促, 陰虛伏熱現象十分明顯, 用玉竹、麥冬、阿膠以養其陰, 黃連、知母、青葉以清其熱, 粳米、天花粉以生其津液, 並用蛤粉一味鹹鎮化痰, 兩劑而熱減陰複, 說明治療疾病不在某法之可不可用, 在於其法用之當與不當。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