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理中丸與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理中丸同治中焦虛寒, 都用到了辛甘化陽法。 但小建中湯中尚有酸甘化陰法, 適用于中焦陽虛伴有陰虛者。

多數傷寒學者將小建中湯看作溫養中氣之方, 而馮世倫教授在臨證中反復體會到, 小建中湯方中所用桂枝、生薑實有解表之用。 因此在六經方證分類中, 馮世倫教授將小建中湯方證列於太陽病(表陽證)方證中, 並明確指出:“……以其來自桂枝湯, 仍兼解外。 ”“甘溫補中兼解外”。 (見《解讀張仲景醫學》)

證之臨床, 部分患者服小建中湯後確有表裡營衛和暢、周身舒暢之感, 反推其服藥前應是有表證存在的,

只是表證不典型, 很多醫者未能辨出。

小建中湯解外的功效是理中丸所沒有的。

一日診余, 問學生:“面對一中焦虛寒的患者, 取捨小建中湯和理中湯的關鍵點是什麼?”

學生一時不能回答, 反問:“是什麼?”

我說:“脈弦。 小建中湯證見脈弦, 理中湯證不見脈弦。 ”

我的回答是基於兩方治療內傷病而言。

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指出:“如腹中痛, 惡寒而脈弦, 是木來克土也, 小建中湯主之。 蓋芍藥味酸, 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 腹中痛, 是水來侮土, 以理中湯主之。 乾薑辛熱, 於土中瀉水, 以為主也;如脈緩, 體重節痛, 腹脹自利, 米穀不化, 是濕勝, 以平胃散主之。 蒼術苦辛溫, 瀉濕為主也。 ”

此段文字從臨證中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