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濕寒病淺識

濕邪是六淫中致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濕病又有濕熱、濕寒之分。 濕熱病在葉天士的《溫病學》及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中專篇論述, 這裡不再贅述。 而濕寒病至今尚未見有專篇立論, 只散見於《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歷代醫家醫案論文中, 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本文專篇論述濕寒病, 明晰濕寒證的病因病機及診治方法, 為濕寒之邪引起的病證初畫一個系統體系, 為中醫濕病分類辨證施治起相關作用。

寒病多由陽氣不足、濕寒過盛的人患病, 一年四季均有發生, 由於當代人多喜涼食冷飲, 濕寒之氣直中胃腸,

傷及中焦陽氣, 造成脾胃陽虛, 不能化陰, 濕寒困脾, 致使升降失調, 導致三焦氣機不暢, 水布失常, 經絡不通, 水液代謝失常。

濕寒病多見於現代醫學的美尼爾氏病、慢性咽炎、頸椎綜合病、肺炎、胸間積液病、冠心病、濕寒造成的多種胃病、肝病、腎病、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病、坐骨神經疼等, 可參考融合中西醫理念結合治療。

濕寒病主要是陰濕寒邪, 陽氣被遏, 不能升清降濁, 化陰布水, 症見身冷體倦, 水穀不化, 腹滿腫滿, 嘔逆泄瀉等。

寒濕易傷陽氣 阻滯三焦

寒凝濕, 濕裹寒, 傷陽逾深, 病勢越重, 濕寒黏滯, 病伏愈慢, 濕寒停滯, 外邪又至, 病見濕寒陰病。

濕寒之邪多直中中焦脾胃, 引起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造成上焦病變。 症見頭部昏蒙,

咽鬱塞堵, 頸強肩硬, 咳嗽痰多, 嘔逆食少, 胸悶氣短。 濕寒之邪直傷中焦, 引起脾胃陽氣中傷, 水穀不化, 腹脹嘔逆, 食少納差, 腸鳴泄瀉, 甚至水入則吐或下利清穀, 造成急慢性胃腸炎病的中焦病變。

濕寒傳至下焦, 則見肝脾陽虛陰盛, 脾陽被肝所克, 肝脾陽氣並虛, 陰邪鬱阻, 腹脹水鼓, 消瘦乏力, 肢寒身冷的肝脾陽虛, 肝鬱濕寒, 產生肝脾性腹脹腫滿。 寒濕傷及腎陽, 陽虛不能化陰利水, 形成水腫身重、尿少身冷的腎陽虛證, 表現為腎性水腫、腎炎、腎綜合征等下焦病變。

此外, 濕寒之邪與風邪相伍成濕痹, 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濕寒之邪與暑濕陰邪相兼為病, 成嘔逆泄瀉胃腸炎病。

寒濕為病 變化多端

⒈ 濕寒滯頭

臨床常表現為頭暈目眩,

視物冒蔽, 旋轉倒地, 噁心嘔吐, 本症在《金匱要略》支飲篇中“苓桂術甘湯證”、“澤瀉湯證”, 均有論述。 也與現代的“美尼爾氏病”相仿。 此為濕寒之邪, 阻遏陽氣, 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是一個代謝性量變尚未形成質變的腦功能失常病。

治則 利濕降濁, 溫陽活血。

方藥 苓桂術甘東加澤瀉、半夏、牛膝、生薑。 其中, 茯苓、澤瀉利水降濁, 桂枝、生薑溫陽活血, 白術、甘草健脾和中, 半夏辛開解中焦滯濕, 佐諸藥溫陽降濁。 牛膝活血利水, 生薑散寒通陽。 此方利水降濁, 溫陽活血, 使濕寒除, 清陽自生, 頭暈嘔惡自除。

禁忌 該病屬陽虛之人, 應少吃涼食冷飲, 少輸寒涼液體。 多采陽熱, 注意保暖, 呵護一身陽氣, 則一生少患濕病。

2.濕寒滯心

此型濕寒滯心,

抑陽不能化陰, 痰飲鬱阻, 造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引起管腔變窄, 導致冠心病發病, 常表現為心前區憋悶疼痛, 甚則劇烈絞痛, 發作欲死, 舌下含硝酸甘油緩解;動則氣短心慌, 休息減輕, 歎息少舒, 手足冷涼。 中醫稱為胸痹心痛, 病因是寒濕傷陽, 平素胸陽不足, 素有痰飲, 加之寒濕邪氣入侵, 寒凝氣滯, 致血行不暢。 本病陽虛為本, 寒凝痰阻、氣滯血瘀為標。

治則 溫陽化濕, 祛痰活血。

方藥 自擬冠心湯。 桂枝20克, 雲苓30克, 白術15克, 焦山楂15克, 瓜蔞30克, 薤白15克, 乾薑15克, 炒桃仁12克, 皂角6克, 丹參20克, 甘草15克, 水蛭5克(研末沖服)。

方中以苓桂術甘湯溫陽祛濕, 合瓜蔞薤白湯宣痹散結, 加乾薑以助桂枝溫通陽氣, 用丹參、桃仁活血化瘀, 用山楂消積滯,

用水蛭加大活血化瘀力度, 以舒緩血管, 甘草調和諸藥並補氣, 諸藥相合以溫通陽氣、祛痰化濕為主, 活血化瘀為輔, 療效優於單純活血法。

治療期間飲食上禁忌油膩生冷, 注意保暖, 防止過累。

3.濕寒滯肺

臨床常表現為每犯則咳嗽喘逆, 氣短氣急, 咯泡沫狀稀白痰, 口幹不欲飲, 無熱象, 舌苔白滑, 質暗淡, 脈浮滑。

此為凡胸陽不足, 留飲在肺的人, 一遇外寒則犯咳喘, 則濕寒伏飲在肺, 造成肅降失司, 升降不利、氣逆喘咳。 當今人多貪冷飲, 涼食。 感冒本為外寒, 醫者不辨寒熱仍以大量液體輸入, 傷陽滯飲, 增變病情。 此類證型多見於現代的氣管炎、肺氣腫等。 以小青龍湯主之。

方藥 小青龍湯。 麻黃10克, 生白芍10克, 細辛3克, 乾薑10克, 桂枝12克, 甘草12克, 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水煎,開鍋去上面泡沫,分次溫服。

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細辛、乾薑溫裡行水,半夏去水飲平逆氣,白芍、五味子收斂肺氣。使風寒與水飲並除,肺氣不傷。筆者體會,本方加生薑、大棗,溫陽益陰療效更好,加陳皮、茯苓為與二陳湯合方,滲濕祛痰,與三子養親合方增加了祛痰的力量,又能利氣消食,三方相合取名為小二三湯,治療寒濕滯肺的急慢性氣管炎,療效甚佳。

禁忌 冷飲、涼食。注意保暖,避免風寒感冒。

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水煎,開鍋去上面泡沫,分次溫服。

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細辛、乾薑溫裡行水,半夏去水飲平逆氣,白芍、五味子收斂肺氣。使風寒與水飲並除,肺氣不傷。筆者體會,本方加生薑、大棗,溫陽益陰療效更好,加陳皮、茯苓為與二陳湯合方,滲濕祛痰,與三子養親合方增加了祛痰的力量,又能利氣消食,三方相合取名為小二三湯,治療寒濕滯肺的急慢性氣管炎,療效甚佳。

禁忌 冷飲、涼食。注意保暖,避免風寒感冒。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