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臨床觀察, 大致依下述分型論治。
(1)風熱久羈型:由於外受風熱之邪, 未經發散, 以致風菩蕾, 發作不已。 證見疹發下片掀紅, 舌質紅苔黃, 治以搜風清熱為主。 常用自擬烏蛇驅風湯:烏蛇、蟬衣、荊芥、白芷、羌活、黃連、黃芩、銀花、連翹、甘草、大黃。
(2)血熱風盛型:屬於中醫“風疙疹”範疇, 猶今之人工蕁麻疹, 又稱劃痕症, 往往先則皮膚搔癢, 抓後立即掀起條痕, 此所謂外風引動內風。 由於心經有火, 血熱內盛, 熱甚生風, 治重涼血清熱消風為主, 夾瘀略佐活血之品。 藥用:生地、當歸、赤芍、紫草、元參、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3)衛氣不固型:屬於風寒另一類型,
(4)脾失健運型:由於脾虛失運, 外受於風, 氣機失利。 證見身發風團, 胃痛腹脹, 大便溏泄, 甚至噁心嘔吐等。 治以健脾益氣, 祛風散寒。 藥用:蒼術、陳皮、豬苓、襖苓、澤瀉、羌活、防風、炒白術、木香、烏藥等。
(5)血瘀生風型:由於瘀阻經隧, 營衛之氣失宣, 外受風寒或風熱相搏, 發為風蕾。 本症可常見於腰圍束帶或手腕錶帶等處, 受壓處易起, 今稱之為壓迫性蕁麻疹, 舌見紫黯或現瘀塊。 治以活血祛風為主。 藥用: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丹參、荊芥、蟬衣、甘草等。
蕁麻疹的證候不一, 我將其劃為四個類型, 進行治療。
(1)風寒型:皮疹呈白色或粉紅色風團, 瘙癢, 遇風加劇, 多伴有發熱惡寒, 無汗, 體痛之證;脈浮緊, 苔白。 治宜疏風散寒, 調和營衛。 藥用:麻黃7克, 桂枝10克, 防風10克, 荊芥10克, 白芍15克, 羌活10克, 獨活10克, 杏仁10克, 白鮮皮25克, 甘草10克。
(2)風熱型:皮疹扁平, 稍高於皮面, 潮紅, 灼熱, 劇癢, 心煩口幹, 溲赤, 便秘, 舌質紅, 苔薄白或白膩。 治宜辛涼解表, 清熱止癢。 藥用:蟬蛻10克, 牛蒡子10克, 荊芥穗10克, 薄荷10克, 浮萍10克, 金銀花30克, 連翹15克, 黃芩15克, 苦參15克, 地膚子20克, 甘草10克。
(3)胃腸濕熱型:皮疹持續不已, 反復發作, 奇癢難寐, 並伴有脘腹痞滿疼痛, 納呆暖腐, 便秘或腹瀉,
(4)氣血雙虛型:菩蕾多, 反復發作, 常因勞而發, 午後入夜加重, 兼見頭暈體倦, 失眠多夢, 多伴有納呆便溏, 面容少華, 舌淡苔薄, 脈細緩。 治宜調補氣血, 疏風止癢。 藥用:生黃芪20克, 黨參15克, 茯苓15克, 白術10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首烏15克, 生地25克, 防風10克, 蟬蛻10克, 刺蒺藜40克, 地膚子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