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口腔潰瘍在臨床頗為常見, 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的淺表性潰瘍, 但因其具有反復頻繁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 治療和控制復發均較為困難。 該病屬於中醫學口瘡、口糜、口疳的範疇, 證屬脾虛濕困型較多, 這與南方地區的濕熱氣候、居民飲食習慣等有關, 又因反復發作, 病程遷延, 大多兼有氣虛表現。 因此, 對此種類型的口腔潰瘍應當治以補益脾胃之氣。
方某, 女, 53歲。 患者近10餘年來反復出現口腔側壁黏膜及舌尖多處米粒大白色潰瘍, 周圍有紅暈, 疼痛難忍, 故長期服用雷公藤片以緩解症狀。
處方:黃芪15克, 黨參10克, 白術20克, 炙甘草6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陳皮8克, 砂仁6克, 炒黃連6克。 7劑, 每日1劑, 水煎服。
一周後患者複診, 述服藥後潰瘍部疼痛好轉, 潰瘍面積縮小, 胃脘部脹氣明顯減輕, 納食增加, 大便一日一行, 基本成形。 繼服5劑, 潰瘍基本癒合, 隨訪2月未復發。
按:脾胃位居中焦, 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化生營養物質的重要臟腑, 脾開竅於口, 脾經挾舌本, 散舌下, 因此口瘡的發生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
中醫學認為, 情志不遂, 飲食不節, 勞倦過度, 或過用抗炎藥物與苦寒清涼之品, 均能損傷脾胃之元氣, 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 因此, 對於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治療關鍵在於補脾胃之氣, 以升發陽氣, 潛降陰火。 方中炙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胃之氣;柴胡、升麻升舉陽氣, 使脾複健運, 清陽上升, 陰火伏藏以治本。 可配知母、黃柏瀉降陰火, 黃連清心火以治標;咽痛者加山豆根;熱重口渴者加天花粉、石膏、知母;腹瀉者加山藥、白扁豆、車前子;苔白厚膩者加砂仁、藿香、佩蘭。 現代醫學認為, 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可能與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內分泌變化、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