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相關知識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症狀, 它可以是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症狀, 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 嚴重者可致腦損傷。 新生兒出生以後由原來通過胎盤的供應氧氣到出生後通過呼吸滿足身體對氧的需求, 因此不需要胎兒時期大量攜帶氧氣的紅血球了, 於是大量的紅血球被破壞, 造成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大量生成, 這些膽紅素一部分通過肝臟轉化為直接膽紅素通過腸道細菌的作用還原為尿膽原和糞膽原排通過尿和大便排出體外。 但是孩子稚嫩的肝臟不能很快處理過多的未結合膽紅素,

於是通過腸肝迴圈又重新吸收到血液中, 再加上新生兒初期腸道內沒有細菌, 不能將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和糞膽原, 於是一部分膽紅素重新被吸收。 以上多種因素作用下孩子就出現了黃疸。

母乳性黃疸最早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報導, 當時發病率大約1%~2%, 隨著以後人們對母乳性黃疸的進一步認識, 從80年代文獻報導的發生率就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據有關文獻報導現在正常母乳餵養的嬰兒出生28天黃疸發生率大約9.2%, 實際上發生率要比報導的數量大的多。

母乳性黃疸主要特點是新生兒母乳餵養後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升高, 表現出黃疸。

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髮型和遲髮型。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現的時間是出生後3~4天,

黃疸高峰時間是在出生後5~7天;遲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生後6~8天出現, 黃疸高峰時間是在出生後2~3周, 黃疸消退時間可達6~12周。

對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 現認為這是一種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所致, 從三方面談:

1、餵養方式:如果餵奶延遲、奶量不足或者餵養次數減少造成腸蠕動減慢, 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原因是造成腸道的未結合膽紅素會吸收增加, 造成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母乳性黃疸兒的母乳促進了膽紅素的重吸收, 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與膽固醇含量高, 由於它們的作用, 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導致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而牛奶和非黃疸母乳嬰兒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通過研究kohno發現母乳中有一種因數在發生母乳性黃疸的母乳中活性強, 其對影響嬰兒膽紅素代謝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在消化母乳時可導致遠期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3、腸道微生態原因:胎兒期間消化道內是沒有細菌的。 新生兒出生從口腔、鼻以及肛門大量細菌迅速進入機體, 其種類與數量迅速增加並於第三天已接近高峰, 並維持著腸道的微生態平衡。 這些細菌不但參與水解蛋白, 分解碳水化合物, 使脂肪皂化, 溶解纖維素而且還合成維生素K、B, 同時腸道中某些細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轉化腸道內的膽紅素形成糞膽原排出體外,

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但是母乳餵養兒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 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早產兒經母乳餵養者比足月兒更容易發生母乳性黃疸, 尤其是出生時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 主要是以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為主。 其原因可能是與早產兒的腸肝迴圈增加以及母乳中某些因數含量高、活性更強有關。

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多見, 但是並不隨著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退。 主要是輕、中度黃疸, 重度少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