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慢性牙周炎的症狀有哪些

本病一般侵犯全口多數牙齒, 也有少數患者僅發生于一組牙或少數牙。 發病有一定的牙位特異性, 磨牙和下前牙以及鄰接面由於菌斑牙石易堆積, 故較易患病。

慢性牙周炎臨床表徵

1. 牙周袋>3mm, 並有炎症, 多有牙齦出血

2. 臨床附著喪失

3. 牙周袋探診後有出血

4. 晚期牙鬆動或移位

5. 伴發病變 :根分叉病變;牙周膿腫;牙齦退縮、牙根敏感、根面齲;食物嵌塞;逆行性牙髓炎;繼發性咬合創傷;口臭。

慢性牙周炎牙齦的炎症

牙周袋處的牙齦呈現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顏色暗紅或鮮紅, 質地鬆軟, 點彩消失, 邊緣圓鈍且不與牙面貼附。

有些患者由於長期的慢性炎症, 使牙齦有部分纖維性增生、變厚, 表面炎症不明顯, 但牙周探針後, 袋內壁有出血, 也可有膿。 牙周袋探診深度超過3mm, 且有附著喪失。 如有牙齦退縮, 則探診深度可能在正常範圍, 但可見釉牙骨質界已暴露, 因此附著喪失能更準確地反映牙周支援組織的破壞。

牙周袋的炎症、附著喪失和牙槽骨吸收在牙周炎的早起即已出現, 但因程度較輕, 一般無明顯不適, 臨床主要的症狀為刷牙或進食時出血, 或口內有異味, 但通常不引起患者的重視, 及至形成深牙周袋後, 出現牙鬆動、咀嚼無力或疼痛, 甚至發生急性牙周膿腫等才

去就診, 此時多為晚期。

慢性牙周炎牙鬆動

在生理狀態下牙有一定的動度,

主要是水準方向, 也有極微小的軸向動度, 均不超過0.02mm, 臨床上不易察覺。 在病理情況下牙鬆動超過生理範圍, 這是牙周炎晚期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引起牙鬆動的原因如下:

1.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的吸收使牙周支援組織減少, 是牙鬆動最主要的原因。 由於慢性牙周炎病程進展緩慢, 早期牙並不鬆動。 一般在牙槽骨吸收達根長的二分之一以上時, 特別是牙齒各個面的牙槽骨均有吸收時, 臨床冠根比例失調, 使牙鬆動度逐漸增大。 單根牙比多根牙容易鬆動, 牙根短小或呈錐形者比粗而長的牙齒容易鬆動。

2.咬合創傷

有咬合創傷時可使牙槽骨發生垂直吸收, 牙周膜間隙增寬, 牙齒鬆動, 但單純的咬合創傷並不會引起牙周袋的形成。

當過大的咬合力消除後, 牙槽骨可以自行修復, 牙齒動度恢復正常。 當患有牙周炎的牙齒同時伴有咬合創傷時, 可以使動度明顯加重。 常見的引起咬合創傷的原因有夜磨牙、緊咬牙、早接觸及牙尖干擾、過高的修復體及正畸加力過大等。 急性外傷也可使牙鬆動, 甚至脫臼。

3.牙周膜的急性炎症

如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膿腫等可使牙明顯鬆動, 這是由於牙周膜充血水腫及滲出所致。 急性炎症消退後牙齒可恢復到原來的程度。

4.牙周翻瓣手術後

由於手術的創傷及部分骨質的去除, 以及組織水腫, 牙齒有暫時性動度增加。 一般在術後數周牙齒即能逐漸恢復穩固。

5.女性激素水準變化

妊娠期、月經期及長期口服激素類避孕藥的婦女可有牙齒動度輕度增加。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