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 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 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只不過這些俗話說3歲看大, 7歲看老。 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 就初見倪端了。 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幸福、陽光、自信、受歡迎的人。 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 就會出現, 更多情況下, 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 在家的時候, 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
改進辦法: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 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 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 好像在搭積木時, 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 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 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 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 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 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瞭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 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 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脾氣。 當他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 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 對於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 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 通常的情況是, 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 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 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 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
改進辦法:
其實, 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 不同的是, 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 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 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 卻不是健康的。 總的說來, 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資訊:生氣可以, 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 孩子需要知道, 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
“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 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 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 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 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 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 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資訊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方法: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説明他人、遵守規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説明和支援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改進辦法:
1、
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由接受邀請變為主動要求參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動時,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並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境、遊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復強化才會鞏固。結語
專家們深信,父母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麼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避免以下最常見的牢騷:
一、否定寶寶人格
“煩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麼這麼笨!”媽媽往往以大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寶寶的行為。
媽媽帶著寶寶到親戚或鄰居家玩,寶寶不願叫“阿姨”,媽媽就會責怪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用,叫一聲阿姨都不會。”雖然是對別人說的,可是寶寶都聽在心裡。
正確方法:
如果寶寶有能力而沒有做好,媽媽也須耐心指導,而不是責駡。
二、影響孩子對媽媽的信賴
“我才不要你!”“把你送給別人!”“再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別人做兒子。”這類話會讓寶寶懷疑媽媽為什麼不愛他。
寶寶被媽媽罵了幾句,一氣之下跑出家門,媽媽追到家門口,生氣地對著寶寶喊:“你給我回來,不回來是吧,那以後永遠不要回來了。”這類話聽多了,寶寶心理會產生陰影,以後可能真的要離家出走。
正確方法:
寶寶有時候是需要小小的懲罰來糾正不良習慣或錯誤,但媽媽的懲罰不能讓寶寶對媽媽的愛產生懷疑,只要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就可以了。
三、嚇唬寶寶,導致寶寶不安
“我告訴老師去!”寶寶對老師很敬重,更不敢像對媽媽一樣對老師撒嬌,媽媽喜歡利用寶寶這一害怕心理對寶寶施壓。
孩子一做錯事就說“叫員警叔叔把你帶走”,孩子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正確方法:
寶寶做錯事情,媽媽應及時幫他糾正,並稱讚他是個好孩子。
四、不顧寶寶的能力,提出過分的要求
“快一點!”“動作快一點,媽媽還要上班呢。”其實寶寶動作慢不是他的錯,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快。
“再做好一點!”在寶寶眼裡,他的作品可能已經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媽媽眼裡,還是沒有達到要求。
“連這個也不會!”寶寶不是天才,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做。責駡多了,寶寶會做的事情他也不敢做了。
正確方法:
媽媽花時間去瞭解寶寶的能力,在讓寶寶做之前,把事情與寶寶的能力進行對照。如果寶寶能做而不做,媽媽應進行勸導;如果超出寶寶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勉強,小心適得其反。
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資訊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改進方法: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説明他人、遵守規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説明和支援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改進辦法:
1、
強化接受邀請的行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由接受邀請變為主動要求參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動時,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2、強化邀請別人的行為
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並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境、遊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復強化才會鞏固。結語
專家們深信,父母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麼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避免以下最常見的牢騷:
一、否定寶寶人格
“煩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麼這麼笨!”媽媽往往以大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寶寶的行為。
媽媽帶著寶寶到親戚或鄰居家玩,寶寶不願叫“阿姨”,媽媽就會責怪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用,叫一聲阿姨都不會。”雖然是對別人說的,可是寶寶都聽在心裡。
正確方法:
如果寶寶有能力而沒有做好,媽媽也須耐心指導,而不是責駡。
二、影響孩子對媽媽的信賴
“我才不要你!”“把你送給別人!”“再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別人做兒子。”這類話會讓寶寶懷疑媽媽為什麼不愛他。
寶寶被媽媽罵了幾句,一氣之下跑出家門,媽媽追到家門口,生氣地對著寶寶喊:“你給我回來,不回來是吧,那以後永遠不要回來了。”這類話聽多了,寶寶心理會產生陰影,以後可能真的要離家出走。
正確方法:
寶寶有時候是需要小小的懲罰來糾正不良習慣或錯誤,但媽媽的懲罰不能讓寶寶對媽媽的愛產生懷疑,只要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就可以了。
三、嚇唬寶寶,導致寶寶不安
“我告訴老師去!”寶寶對老師很敬重,更不敢像對媽媽一樣對老師撒嬌,媽媽喜歡利用寶寶這一害怕心理對寶寶施壓。
孩子一做錯事就說“叫員警叔叔把你帶走”,孩子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正確方法:
寶寶做錯事情,媽媽應及時幫他糾正,並稱讚他是個好孩子。
四、不顧寶寶的能力,提出過分的要求
“快一點!”“動作快一點,媽媽還要上班呢。”其實寶寶動作慢不是他的錯,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快。
“再做好一點!”在寶寶眼裡,他的作品可能已經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媽媽眼裡,還是沒有達到要求。
“連這個也不會!”寶寶不是天才,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做。責駡多了,寶寶會做的事情他也不敢做了。
正確方法:
媽媽花時間去瞭解寶寶的能力,在讓寶寶做之前,把事情與寶寶的能力進行對照。如果寶寶能做而不做,媽媽應進行勸導;如果超出寶寶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勉強,小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