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稱, 其孩子身上長出小紅疙瘩, 原本以為是被蚊蟲叮咬的, 沒太注意, 沒想到小紅疙瘩越長越大, 最後到醫院一查, 竟然是毛細血管瘤。 入夏以來, 嬰幼兒毛細血管瘤患者增多, 平均每月三十來個, 其中竟有四成被家長當成蚊蟲叮咬的紅疙瘩或胎記。
紅疙瘩長得快4個月蓋住眼
1歲的男孩光仔(化名)幾個月前上眼皮長了一個鮮紅色的小疙瘩, 表面像楊梅一樣有很多細小顆粒。 家長以為是蚊子叮咬的, 沒放在心上。 沒想到4個月來, 小疙瘩越長越大, 到醫院就診時竟然已覆蓋了孩子的眼睛和眉毛一角。
嬰幼兒中血管瘤發病率較高
血管瘤在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 新生兒中有2%~5%發病, 其中以毛細血管瘤最多, 也最容易被忽視。 這種瘤子出現之初有較小的鮮紅色楊梅狀瘤和面積較大的紫紅色海綿狀瘤之分, 通常生長速度很快。
來就診的患兒最大的兩歲, 最小的只有幾個月, 血管瘤多出現在頭面部、四肢。 夏天孩子穿得少, 容易暴露出來, 但因瘤子生長初期與蚊蟲叮咬的紅斑或胎記很相似, 因此容易被忽視。 有些家長直到血管瘤被孩子撓破出血, 發生感染後才來就診。
醫生提醒, 家長應注意區別兩歲以下嬰幼兒身上長出的紅斑或紅疙瘩。 若顏色鮮紅、凸出皮膚表面, 疙瘩、紅斑表面凹凸不平, 且面積不斷增加, 應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