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的起源很早, 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九種成藥的記錄。 古今成方數以萬計, 除湯劑之外, 大多是成藥。 這些成方通過歷代醫家不斷演變和發展, 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中成藥。
辨證論治是前提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精髓, 也是合理使用中成藥的準則。 例如滋補類的中成藥, 都能治療身體虛弱, 但主治症各有不同。 比如補中益氣丸重在補氣, 主治脾胃氣虛;歸脾丸重在補血, 主治心脾兩虛;六味地黃丸重在補陰, 主治肝腎陰虛;腎氣丸重在補陽, 主治腎陽不足;十全大補丸則氣血雙補。
毒副作用亦不少
在很多人眼中, 中成藥是無毒、無副作用的, 因此有必要糾正這種錯誤認識。 據現有資料, 有關中成藥不良反應的報導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其中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最多, 一些常用藥也有報導。 如牛黃解毒片超量服用可引起支氣管哮喘和藥疹, 長期服用可成癮。
患者由於個體差異、藥物劑型及給藥途徑、中成藥含毒性成分及不合理用藥等各方面的因素, 會表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其中以過敏反應最多見。 中成藥過敏反應的表現形式多樣, 常見的如蕁麻疹、紅斑,
不過, 總體而言,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 中成藥的副作用相對西藥而言還是比較輕微的。
中西結合有禁忌
中成藥中成藥使用過程中, 還要注意中西藥聯用的問題。 不僅要考慮中西藥本身的藥理作用, 還要注意到相互之間發生的化學變化和藥理作用因素的影響是否會使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大。
根據現有的資料, 應注意不要合併使用以下藥物:
1.處方中若有含鈣、鎂、鋁、鐵和鉍等金屬離子的中藥, 如石膏、牡蠣、磁石、虎骨、明礬、自然銅和滑石等,
2.處方中若有含有機酸成分的中藥, 如五味子、烏梅、女貞子、山楂、山茱萸等, 與磺胺類藥物合用會因酸化尿液, 易產生結晶導致血尿;與碳酸氫鈉、氧化鎂、氧化鋁等藥同服時, 會因酸堿中和而導致療效降低。
3.處方中含汞類中藥, 如朱砂, 與碘化鉀合劑、溴化鈣等鹵族化合物同服, 會產生有毒的鹵化汞沉澱, 導致赤痢樣大便或藥源性腸炎。
4.處方中含麻黃及麻黃堿類的中藥, 與單胺氧化酶製劑、痢特靈、優降糖、異煙肼合用, 會產生拮抗作用, 可有頭暈、噁心、腹瀉。
5.處方中含有鞣質成分的中藥, 如五倍子、訶子、石榴皮、地榆、虎杖、大黃、老鸛草、四季青、萹蓄、棗樹皮,
6.含牛黃的中成藥與中樞抑制藥, 如嗎啡、苯巴比妥、烏拉坦合用, 會增加上述西藥對中樞的抑制作用。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 還有其他一些中西藥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 但目前還缺乏系統的研究。
特殊禁忌勿忽略
孕婦禁忌:由於某些中成藥組方中的藥物具有傷胎、流產的副作用, 原則上孕婦都不能使用, 以免發生墮胎事故。 組方中毒性較強的藥物有巴豆、斑蝥、大戟、甘遂、商陸、幹漆、馬錢子等。 有的處方中含有導瀉藥、子宮收縮藥、活血化淤藥, 如三棱、莪術、麝香、紅花、桃仁、土鼈蟲等,
服藥禁忌(忌口):服藥期間, 一般忌食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如熱證忌食辛辣、油膩;寒證忌食生冷;水腫不宜吃鹽;胃病泛酸不宜食醋;麻疹初期忌食油膩酸澀製品;失眠忌飲濃茶;某些皮膚及疥瘡腫毒忌食魚、蝦、羊肉等。
編輯推薦:
中成藥配伍應符合“七情”規律
中成藥不能濫用 服用有規則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