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治療
應用冷熱交替水療、光療、直流電療及按摩療法, 可影響神經系統及血液迴圈以達治療目的。
(二)藥物治療
1.血管痙攣期治療
(1)擴血管藥物:
①鹽酸妥拉唑啉(鹽酸妥拉蘇林):為a受體阻斷藥, 能使周圍血管舒張, 主要通過鬆弛血管平滑肌及阻斷交感神經和a受體以緩解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縮血管作用來達到擴血管作用。 每次25~50mg口服, 每日3次, 局部如有疼痛或潰瘍形成的患者, 用量可增加到每次lOOmg, 每日3次;也可25~100mg肌注, 每日1次。 副反應有潮紅、寒冷感、心動過速、噁心、上腹部疼痛、直立性低血壓等, 對於胃潰瘍及冠狀動脈病患者應忌用。
②酚苄明:a一受體阻斷藥, 作用與酚妥拉明類似, 可口服, 每次10~20mg, 每日3次。 腎、冠狀動脈功能不全及腦血管病者慎用。
③雙氯麥角堿(氫化麥角堿):是a受體阻斷藥, 能擴張周圍血管, 鬆弛毛細血管前小動脈而對阻力血管影響較小。 每次0.5mg, 舌下含化, 每日3~4次;或0.3~0.6mg, 肌內注射, 每日1次;或O.6~0.9mg靜滴。 其嚴重副作用為直立性低血壓, 注射後應臥床2小時以上, 禁用於低血壓、嚴重的動脈硬化、心臟器質性損害、腎功能障礙患者及老人。
④煙酸:有較強的周圍血管擴張作用, 口服後數分鐘即見效, 可維持數分鐘至1小時, 每次100~200mg口服, 每日3次;肌注或靜脈注射, 每次10~50mg, 每日1~3次。 開始服用時宜從小劑量開始, 逐漸加大劑量。 潰瘍病者禁用。
⑤罌粟堿:通過鬆弛血管平滑肌,
⑥鈣離子拮抗劑:通過抑制血管的興奮和收縮耦聯, 使血管擴張, 增加血流量, 同時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可選用藥物有:維拉帕米;每次40~90mg口服, 每日4次, 連用2周後, 有人發現該藥有效, 但在發作次數、發作嚴重程度、自覺療效評價及暴露在寒冷中時指端收縮壓方面, 與安慰劑無明顯差異;地爾硫革每次60mg, 口服, 每日3次, 連用2周, 在改善功能障礙及減少發作頻率方面均有效;硝苯地平每次20mg, 口服, 每日3次, 可使指端血管痙攣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⑦前列腺素E1:直接作用於血管平滑肌, 既擴張動脈血管, 又擴張靜脈血管,
(2)利血平:一方面使交感神經末梢囊泡內的神經遞質即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加, 另一方面阻止它再攝人囊泡, 使囊泡內的神經遞質逐漸減少或耗竭, 則交感神經衝動的傳導受阻, 從而擴張血管。 每次0.25mg口服, 每日3次。 對於痙攣明顯或踝部水腫者, 可應用甲基多巴, 從小劑量開始, 成人0.25g, 每日2~3次, 最高劑量不超過每日2g, 分4次口服。
(3)三碘甲狀腺原氨酸:使基礎代謝率增高, 通過體溫調節反射使皮膚血管擴張。 每次25mg, 每日3次, 口服。
(4)鎮靜劑:主要為巴比妥類鎮靜藥,
2.充血期治療此期主要以調整自主神經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有維生素B族藥物、穀維素、小劑量甲狀腺素等。
3.嚴重壞疽繼發感染的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 應配合抗生素治療, 局部可用3%硼酸溶液浸泡, 每日3~4次。
(三)靜脈阻滯法
利用靜脈阻滯麻醉原理, 起到藥物性局部交感神經切除術作用。 將壓脈帶放置於肘關節上方, 穿刺遠端靜脈後, 向壓脈帶內充氣使壓力達33.25kPa, 然後將0.5mg利血平溶於50ml生理鹽水內緩慢靜脈注射, 20分鐘後放鬆壓脈帶, 使藥物向肢端滲透, 療效可維持7~14天, 但需反復進行注射。(四)外科治療
對於嚴重病例或進行性病例, 可採用動脈周圍交感神經末梢切除術, 它適用於:典型的雷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