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針灸可以幫助身體內部排濕, 那麼針灸排濕要灸哪些穴位呢?
1、八髎穴
在骶椎上, 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 左右共八個穴位, 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 合稱“八穴”。 八髎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可每天按摩2次, 每次15分鐘, 對於濕熱體質偏於濕熱下注的人比較適合。
2、肺俞穴
濕熱體質偏於濕熱內蘊, 表現為痤瘡、口臭的可以選用肺俞穴。 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臟, 俞就是輸的意思。 所以, 肺俞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臟的濕熱水汽由此外輸膀胱經。 肺俞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 對清肺經的濕熱療效顯著。 操作時, 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 約揉15-30次, 用兩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後緣向下分推, 約分推30-50次。
3、中脘、足三裡、陰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 促進脾胃運化水濕,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 也可以健脾除濕。 這三個穴位也都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人進行按摩。
濕熱下注吃什麼中藥
薏仁
性涼, 味甘淡, 有健脾、利濕、清熱的作用, 皮膚濕疹, 濕熱為患, 食之頗宜。 《本草新編》雲:凡濕盛在下身者, 最宜用之, 陰陽不傷, 濕病易去。 用薏仁一、二兩為君, 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 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 薏仁甘淡利濕而健脾, 利濕而不傷正, 補脾而兼能利濕,
赤小豆
根據歷代醫家的經驗, 赤小豆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清熱去濕、健脾止瀉的功用, 皮膚濕疹多因脾虛失運, 濕毒為患, 借助赤豆健脾利濕、清熱利水的作用, 皮膚濕疹患者食後有利於康復痊癒, 故無論急慢性皮膚濕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
綠豆
性涼, 味甘, 有清熱、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 古代醫家認為它可以主丹毒煩熱, 風疹, 治痘毒, 療癰腫痘爛等皮膚疾患, 均借其清熱利水解毒之力, 急性皮膚濕疹者食之, 有助於祛濕清熱。
苦參
為豆科植物苦參的乾燥根, 春、秋二季採挖, 除去根頭和小支根, 洗淨, 乾燥, 或趁鮮切片, 乾燥。 其苦, 寒。 有清熱燥濕, 殺蟲, 利尿之功。
黃連
有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之功效。 其味入口極苦,
針灸治療濕熱是比較有效果的, 文中小編也為大家推薦了幾個能祛濕的穴位, 此外, 我們還可以配合祛濕中藥來達到更好的祛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