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在出生以後, 一方面來自母體的雄激素會使肛腺分泌較為旺盛, 如果是男嬰的話, 其自身睾丸所產生的雄激素會使皮脂腺及肛腺的分泌情況更為旺盛, 一旦發生感染, 嬰兒就很容易患肛周膿腫, 轉變為肛瘺的可能也極高。
另一方面, 嬰兒肛瘺的發病還與其肛管局部的免疫功能不全有關。 嬰兒肛門直腸部粘膜的局部免疫結構尚未成熟, 肛隱窩具有易感性, 比較容易導致肛瘺的發生, 因此嬰兒期發生 肛瘺也很常見。 嬰兒長到一歲多以後, 由於自身免疫功能的提高和旺盛的雄激素水準發生生理性下降,
據國內外統計, 嬰幼兒肛瘺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者占小兒肛瘺的2/3;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 也就是出生後3個月的嬰兒, 以及未滿1周歲的幼兒, 也會出現肛門腫痛、化膿的情況。
男性多於女性, 男性占80%—90%, 嬰幼兒肛瘺發病部位多在肛門兩側, 瘺管多呈淺在、單純、垂直。 複雜而瘺深的較少, 排膿後症狀可很快減輕, 並多數可自愈, 有部分患兒未治可自愈, 待成人後可再發。
治療時應對症, 根據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①膿腫未成
僅見皮下有炎症反應時;可採用保守治療, 每日用溫開水坐浴2—3次, 適當吃些抗生素, 局部可用金黃如意膏外敷等消炎、消腫治療。
②膿腫已成
切開排膿, 預防反復感染, 由於距肛竇較近, 可一次切至肛竇, 可避免日後成肛瘺。
③ 一旦肛瘺已形
可等孩子稍大些, 到5—10歲時再手術, 可行瘺道切開術或掛線治療。 如在肛門兩側同時存在兩個瘺道者, 應分次行瘺道切開術, 若採用掛線方法, 可用膠線一次收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