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出現, 影響著很多孩子的健康, 讓他們的胃腸出現了嚴重的異常, 如果腹瀉不及時治療的話, 就會影響到孩子的進食, 讓他們受到很大的傷害, 我們需要去深入的瞭解小兒腹瀉才行, 一起來看看小兒腹瀉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根據發病季節、病史, 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 結合大便常規檢查、細菌培養、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及電鏡檢查等作出臨床診斷。 須判定有物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大便性狀易於作出臨床診斷。 按照腹瀉的病期和症狀的輕重,
診斷依據:
1.大便性狀有改變, 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 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根據病程分為:
1.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以內。 2.遷延性腹瀉-病程在2周至2個月。 3.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
根據病情分為: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症狀。 2.中型 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症狀。 3.重型 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症狀。
病因學診斷:
1、感染性腹瀉:
1) 急性腸炎可根據大便性狀、糞便鏡檢、流行季節及發病年齡估計最可能的病原, 以作為用藥的參考。 流行性腹瀉水樣便多為輪狀病毒或產毒性細菌感染, 尤其是2歲以下嬰幼兒, 發生在秋冬季節,
2) 有條件的單位應進行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病原學檢查。 大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者可做大便細菌培養;疑為病毒性腸炎者可取急性期 大便濾液或離心上清液染色後用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還可用免疫學的方法檢測糞便中病毒抗原, 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病毒rna凝膠電泳, 可直接從糞便中提取rna, 按特徵性rna圖譜進行輪狀病毒電泳分型, 有長型和短型之分。 各種病原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學檢查雖對臨床幫助不大, 但對流行病學調查和回顧性診斷頗有意義。
2、非感染性腹瀉: 根據病史、症狀及檢查分析可診斷為食餌性腹瀉、症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等。
脫水的評估:
根據臨床表現、血液電解質及二氧化碳結合力測定, 判斷脫水程度、性質、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的情況。
通過瞭解, 相信家長朋友們對於小兒腹瀉的診斷方法已經非常清楚了, 腹瀉這種疾病的確是多見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注意進行該病的預防工作, 調整好孩子的飲食, 不要讓他們吃過於生冷的食物, 而且要喝一些溫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