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猩紅熱的高發季節, 如果護理不當, 病情加重, 很有可能會有死亡的危險。
什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 民間稱“爛喉痧”, 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糜爛、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為特徵。 皮疹最早見於頸部、上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 而後遍及全身, 為充血性鮮紅色雞皮疙瘩樣細密的丘疹, 在皮疹之間幾乎看不到正常皮膚, 面部一般無皮疹, 口鼻周圍反無充血, 呈典型的“口周蒼白圈”。
發病時, 咽峽部紅腫, 扁桃體上可有點片狀黃白色滲出物, 舌背味蕾突起形似楊梅或草莓, 稱“楊梅舌”或“草莓舌”。
出疹時體溫很高, 疹退時體溫下降, 可見大片脫皮, 但無色素斑痕。
常見併發症為中毒性心肌炎、風濕病、腎炎以及猩紅熱侵襲鄰近組織器官引起的化膿性炎症。
預防與調養
1、隔離患兒至疹退及咽拭物培養陰性。
2、對曾密切接觸的易感兒, 可口服複方新諾明3-5日, 也可肌注1次長效青黴素。
3、保證患兒充分休息, 以防止併發症, 保護皮膚, 注意口腔清潔。
4、飲食注意事項
(1)宜食高熱量、高蛋白質的流食。 如牛奶、豆漿、蛋花湯、雞蛋羹等含優質蛋白高的食物, 還應多給藕粉、杏仁茶、蓮子粥、麥乳精等補充熱量。
(2)恢復期應逐漸過渡到高蛋白、高熱量的半流質飲食。 如雞泥、肉泥、蝦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龍鬚麵等。
(3)病情好轉可改為軟飯。
(4)高燒注意補充水份, 飲料、果蔬。
(5)如合併急性腎炎, 應給少鹽、低蛋白質、半流質飲食。
總之, 皮膚有痘疹類疾病患兒, 飲食宜細、軟、爛、少纖維素, 並注意從飲食中補充維生素B12, 以加快痘疹的恢復。
可食食物:肉類、貝殼類、魚類、禽類和蛋類。 其中肝類及發酵豆類製品豆腐乳維生素B12含量頗高。
猩紅熱食療方
五汁飲:梨、荸薺、藕、麥冬、蘆根組成, 可經常飲用。 ?
羅漢果飲:羅漢果切成片泡茶飲。 ?
綠豆薄荷湯:取綠豆50克, 加水適量, 煮熟後, 取湯汁500毫升, 加入薄荷3克, 煮沸1~2分鐘, 經常飲服。
青橄欖、桉葉糖、薄荷糖:將青橄欖、桉葉糖、薄荷糖經常口含服用, 可減輕喉痛。
生拌白蘿蔔:白蘿蔔切塊加白糖, 可佐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