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十大“異常” 媽媽少操心

1、體重減輕

由於出生後最初幾天進食較少, 同時有不顯性失水和大小便排出, 故在生後的2-4天內體重有所下降, 較剛出生時減輕體重約6%-9%, 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隨著奶量的增大, 進食增加, 約在生後10 天左右恢復正常, 進入快速生長階段。 >>>新生寶寶哪些部位最敏感?

2、頻繁打嗝

寶寶出生後的幾個月內, 一直都有較頻繁的打嗝, 這是由於橫膈膜還未發育成熟。 此外, 有時打嗝是由於寶寶過於興奮, 有時則是由於剛喂過奶。 到了3-4 個月的時候, 寶寶打嗝就會少多了。 若家中的寶寶持續地打嗝一段時間, 可以喂寶寶喝一些溫開水,

以止住打嗝。

3、栗粒疹

新生兒的鼻尖、鼻翼及頰部等處常有針尖大小的黃白色點, 由皮脂腺堆積所致, 稱為栗粒疹, 而非膿皰, 蛻皮後會自然消失。

4、生理性黃疸

主要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所處的低氧環境刺激紅細胞生成過多, 使新生兒早期膽紅素的來源較成人多, 加之新生兒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泄功能差, 故可引起生理性黃疸現象。 一般於生後2-3 天出現, 7-14 天消退。 一般情況良好, 具有自限性, 不需治療, 愈後良好。 >>>新生兒黃疸影響小兒智力嗎

5、脫皮

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會有脫皮的現象, 不論是輕微的皮屑, 或是像蛇一樣的脫皮, 只要寶寶飲食、睡眠都沒問題就是正常現象。 脫皮是因為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

容易脫落。 此外, 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並不發達, 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 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增多。 這種脫皮的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會出現, 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 只要于洗澡時使其自然脫落即可, 無須特別採取保護措施或強行將脫皮撕下。 若脫皮合併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 則可能為病徵, 需要就診。

${FDPageBreak}

6、眼睛斜視

剛出生的寶寶, 由於在產道中受過擠壓, 所以眼瞼會有些浮腫, 一般2-3天就會消失。 一般而言, 新生兒早期眼球尚未固定, 看起來有點鬥雞眼, 而且眼部的肌肉調節不良, 常有短暫性的斜視, 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如果3 個月後, 寶寶仍舊斜視, 應及時帶他去醫院就診。

7、扁平足

事實上, 新生兒足底扁而平是正常的。 相反, 如果嬰兒在頭幾個月裡就有很高的足弓反而是一種不良的信號, 因為它預示著寶寶會有神經或肌肉方面的問題。 寶寶到了4-6 歲的時候足弓才會發育好。

8、打噴嚏

新生兒偶爾打噴嚏並不是感冒的現象, 因為新生兒鼻腔血液的運行較旺盛, 鼻腔小且短, 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質如棉絮、絨毛或塵埃等進入便會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 這也可以說是寶寶代替用手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種方式。 突然遇到冷空氣也會打噴嚏, 除非寶寶已經流鼻水了, 否則家長可以不用擔心, 也不要動輒讓寶寶服用感冒藥。

9、內八腳和羅圈腿

由於子宮中空間有限, 胎兒是以雙腿交叉蜷曲,

臀部和膝蓋拉伸的姿勢生長的, 因此他的腿、腳向內彎曲。 出生後, 隨著寶寶經常的運動, 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加強, 寶寶的身體和腳就會慢慢變直。

10、驚跳

新生兒常在入睡之後有局部的肌肉抽動現象, 尤其手指或腳趾會輕輕地顫動, 或是受到輕微的刺激如強光、聲音或震動等, 會表現出雙手向上張開, 很快又收回, 有時還會伴隨啼哭的“驚跳”反應。 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所致。 此時, 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 就可以使他安靜下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