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常識>頸椎病>正文

什麼是正常頸椎CT表現,異常的又是什麼樣的?

正常頸椎CT掃描所見。

(1)、骨性結構:頸椎椎管大致呈等腰三角形, 第3〜7頸椎椎管大小基本一致, 其矢狀徑15~25毫米, 側隱窩前後徑正常大約為5毫米。

(2)椎間盤及椎管內結構:髓核及纖維環均呈軟組織密度, 椎管內結構除上頸段外, 頸髓和硬膜囊分界不清, 脊髓密度均勻, 平掃時CT值為30~40亨氏單位, 頸椎段黃韌帶正常厚度小於1.5毫米。

頸椎病CT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推間盤突出和鈣化:在推間隙層面, 表現為椎間盤超出正常纖維環後緣並突向推管內的軟組織影, 可位於正中、側後方、推間孔甚至椎體側緣等部位。 椎間盤變性突出時往往可出現鈣化。 頸椎病系一退行性變化, 常始于中年初期。 最初的改變發生於椎間盤, 隨著年齡的增大, 逐漸失去其堅實性和彈性, 椎間盤的邊緣也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和脆弱。

(2)、椎體後緣骨贅形成:表現為椎體後緣不規則緻密骨影、呈波浪狀或齒狀突起。

骨贅增生一般出現於20~30歲, 在40歲以後, 常見不同程度的邊緣性骨贅增生。

(3)、鉤突增生、肥大:CT掃描可觀察到鉤突和相應上位椎體下緣斜坡骨贅形成情況, 以及鉤突增生肥大引起的椎間孔狹窄情況。

(4)、椎管、側隱窩或椎間孔狹窄:CT測量頸椎管正中矢狀徑, 正常最小限為10毫米。 鉤突和上關節突的增生以及椎間盤向側方突出可導致側隱窩狹窄, 當小於或等於2毫米時神經根受壓, 即可診斷為側隱窩狹窄。

(5)、椎間盤真空征:關節內真空現象。

(6)、椎體前緣骨贅增生:表現為椎體周邊不規則高密度影, 同時可觀察向後增生的骨贅是否導致椎管狹窄和硬膜囊受壓情況和骨性椎管狹窄, 壓迫相應水準蛛網膜下腔及頸髓的情況。

(7)、黃韌帶肥厚:正常頸椎黃韌帶厚度小於1.5毫米。 CT掃描能夠更好地顯示後縱韌帶的肥厚或骨化的形態、範圍及與周圍結構的關係。

(8)、脊髓及神經根鞘受壓變形:CT掃描能夠清楚地顯示椎體小關節的解剖結構及病理改變, 為頸椎病的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影像學依據。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