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胃脹不同類型的不同治療方法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假如出現胃脹患者的胃部會非常不舒服, 這樣的情況會影響患者正常的飲食給患者的健康帶去危害。 進而也會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 所以說在出現了胃脹的情況之後我們一定要積極的去做好治療, 下面來瞭解一下具體的治療方法有什麼?

治療胃脹, 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 然後審證求因, 給予恰當的治療。 大抵新病暴痛, 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 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 多屬虛證;寒證疼痛, 喜溫熨熱飲, 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

喜涼熨冷飲, 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 或痛引胸脅, 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 多為刺痛者, 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饑, 舌紅無苔或少津者, 多屬胃陰不足之證。 胃脹的治法, 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 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 臨證之時, 應運用四診八綱, 詳加審察, 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 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 可分為氣滯、火鬱、血瘀三種類型。

氣滯主證胃脘脹滿, 痛引兩脅, 噯氣頻繁, 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 舌苔薄白, 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 氣郁不舒, 肝氣橫逆犯胃, 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 脅為肝之分野, 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 噫氣失氣後, 氣逆暫緩, 故疼痛亦稍減,

苔白, 脈沉弦為肝鬱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 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裡、足三裡。 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 晃撥俞穴行氣法, 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 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 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裡, 肝熱則膽火上乘, 故見口幹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鬱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2.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胃脹主證胃脹隱隱, 泛吐清水, 喜暖喜按, 神疲乏力, 四肢欠溫, 舌淡苔白, 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 寒氣凝滯, 故胃脹隱隱;中陽不運, 水飲停聚, 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 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 神疲乏力, 舌淡、脈細緩無力。 治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裡、足三裡。

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 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 可拿搓胃俞, 雙拇指同按梁門, 以溫中止痛, 痛止後, 可按基本手法施術。 如脾胃虛寒, 而肝有鬱熱, 除胃脹外, 尚見泛鉉嘔吐, 時覺饑嘈, 食則不舒, 四肢欠溫, 舌邊紅絳, 苔白中黃, 脈弦細者, 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 肝胃同治。

(2)胃陰不足

主證胃脹隱隱, 心煩嘈雜, 口幹欲飲, 大便乾燥, 苔少或剝脫, 舌光紅少津, 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 胃絡失養故胃脹隱隱;陰虛生內熱, 故心煩嘈雜, 口幹欲飲, 大便乾燥;舌紅少津, 苔花剝, 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徵象。 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

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 推揉腹部和中法, 捏脊法反復施術十次。

食欲不振者, 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 腹部手法慎用。

胃脹一證, 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 注意飲食調節, 心情舒暢, 亦屬必要。

專家提醒對於不同類型的胃脹的確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這樣才能夠做好對症治療加快疾病得到康復, 另外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也要有效地去做好對於胃脹的預防,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按時吃飯。 要儘量的少食多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