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進行一系列研究和實驗後發現, 微笑不僅是臉部肌肉動作, 更是內在情緒的表露和兩個心靈親密融合的最直觀表現。
充滿謎題
現在法國布萊斯巴斯卡大學任教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寶拉·尼登塔爾多年從事面部表情研究, 發現微笑這個常見面部表情的科學解釋少得可憐。
微笑的表現形式就是臉頰上顴肌主要肌肉群收縮, 牽動嘴角。 “微笑不是浮於表面的東西, ”美國《紐約時報》24日援引尼登塔爾的話報導, “與笑臉貓不同, 它附著於一個身體。 ”
微笑有多種形式, 有時嘴角咧開,
一些研究人員希望更進一步, 瞭解產生微笑的心理狀況。 他們發現, 微笑往往源於快樂, 人感覺越快樂, 顴肌主要肌肉群收縮越強烈。 不過, 這並非鐵律, 有時當人感覺悲傷或厭惡時, 相同肌肉群也會收縮。
除愉悅外, 人有時因尷尬而微笑, 這時多半耷拉著下巴;因問候而微笑, 這時往往眉毛上揚;為彰顯實力而微笑, 這時通常抬起下巴以示蔑視對方。
${FDPageBreak}
亦重解讀
尼登塔爾帶領同事查閱大量相關研究, 從大腦掃描一直到文化觀察, 希望建立一個有關微笑的科學模型, 弄清微笑的起源以及人如何感知微笑。
她說,
尼登塔爾和同事在最新一期《行為與大腦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 一些研究結果顯示, 模仿啟動的大腦區域大部分與微笑時大腦活躍區域相同。 研究人員據此希望用模仿來區分真情抑或假意微笑。
研究人員向一組學生展示微笑人群圖片, 其中一些人真心微笑, 一些人則是皮笑肉不笑。 學生們輕鬆辨認兩者區別。
隨後, 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在嘴唇間放置一支鉛筆,
研究人員還發現, 眼神交流對微笑具有重要意義。 尼登塔爾和同事讓學生們觀察一系列人像畫作, 一些作品人物將目光投向遠方, 一些與學生四目相對。 研究人員要求學生評估畫作的感染力, 之後用木條遮住畫作中人物雙眼, 讓學生再次評估。
結果, 學生們認為人物眼睛未被遮住時作品感染力更強。 雖然畫作中每個人物都在微笑, 但與學生四目相對的人像作品感染力明顯更勝一籌。
尼登塔爾說, 她和一些心理學家如今才得以初窺微笑的奧秘, 而藝術家們早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知曉。 也許有一天能夠解釋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何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