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的臨床表現是多樣性的, 為描述方便可以分為三部分:
A."原發”性損害是指由麻風菌直接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皮損和周圍神經損傷。 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 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 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 以斑診、丘診、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 神經損傷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 麻風皮損大多數緩慢發生、發展, 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症狀者也因麻風病人機體免疫力不一, 發病後臨床表現各異, 一般分為結核樣型麻風、界線類麻風。 多數皮損麻木無汗,
B.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 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 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 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 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 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 常引起誤診。 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 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
C.神經損傷主要見於周圍神經幹, 表現為皮膚的感覺障礙和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變的軟弱無力。 周圍神經損害後的併發症:如手足麻木、無汗, 晚期可出現皸裂、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