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樹屬桃金娘科常綠喬木, 其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其乾燥花蕾名公丁香, 成熟果實名母丁香, 又名雞舌香。 印尼的摩鹿加島盛產丁香。 據考證, 古時爪哇國人, 口噙丁香, 以使口氣芬芳。 西元前200年, 爪哇國使臣覲見漢朝皇帝時, 進獻丁香。 東漢應邵在《漢官儀》中記述:漢桓帝劉志“賜侍中於存以雞舌香, 令含之。 ”原來於存因年老口臭, 皇帝憐惜這位老臣, 特賜此物以除口臭。 這是1800年前的事, 雞舌香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口香糖”了。
傳統中醫認為, “齒疳”等口腔疾患, 多為陽明胃經濕熱上攻所致, 丁香能散陽明之邪,
中醫認為丁香性溫、味半, 歸脾、胃、肺、腎經, 具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的功效, 可用於胃寒嘔吐、呃逆, 以及腎陽不足所致的陽萎、腳弱等症。 例如治胃寒呃逆, 可用丁香5克, 橘皮15克, 水煎服;治反胃, 將丁香15顆, 研成細末, 以甘蔗汁、生薑汁和丸, 如蓮子大, 含咽之;治脘腹冷痛, 用丁香、吳茱萸各15克, 共研細末, 每服3克, 飯前溫酒調服。 現代分析表明, 丁香含揮發油, 主要為丁香油酚和鞣質、齊墩果酸等, 丁香油能促進胃液分泌, 有抗菌、驅蟲、止痛及產生麻醉、抗驚厥等作用。 目前利用其健胃、抗菌特性以治療腹瀉, 已取得較理想的療效。 方法定:以丁香30克, 炒車前子20克, 蓽茇10克, 胡椒、肉桂各5克, 研成極細末, 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100~300毫克, 置臍窩內(臍部發炎或過敏者忌用),
此外, 治麻痹性腸梗阻, 用丁香30-60克, 研細末, 加75%酒精調和(對酒精過敏者可用開水), 敷於臍及臍周, 直徑約6—8釐米, 用塑膠薄膜覆蓋, 膠布或繃帶固定。 大多經用藥1~3次, 用藥2小時後即可聽到腸嗚音, 4-8小時排便、排氣, 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