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西醫治療孢子絲菌病

西醫病名定義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深部真菌病, 主要侵犯皮膚, 亦可侵犯粘膜、骨骼、淋巴結甚至內臟。

人群申克孢子絲菌廣泛存在於草木和土壤中, 如皮膚遭受輕微損傷再接觸被污染的草木或泥土, 即可感染, 但因損傷輕微, 往往被患者忽略, 患者主要為農民和廠礦工人。

病理從未破的膿腫, 抽取膿液接種於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 3-5d即可生長菌落。 鏡檢可見2μm直徑的細長分支分隔菌絲, 即可確診。 病理檢查對診斷亦有重要意義。 組織病理變化為多細胞性非特異性炎症浸潤,

在活檢標本中, 若見到病原菌(圓或卵圓小體、雪茄形小體或本菌的星狀體), 也可確診。 此外, 免疫試驗、孢子絲菌素皮試(皮內注射0.1mg1:1000孢子絲菌素, 24-48h後出現結節, 為陽性反應)、動物接種皆有助於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孢子絲菌病診斷標準:

1、本病多見於農民及採礦、造紙廠工人, 皮膚常有外傷史, 多為青壯年男性。

2、主要侵害皮膚, 極少數為口腔、咽喉、氣管、肺、骨和關節、眼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皮膚損害可分下列3型:

(1)淋巴管型:好發於四肢, 沿淋巴管向心性發生成串紫紅色結節, 可軟化潰破成潰瘍。 淋巴結很少腫大。

(2)固定型:好發於面頸部, 臨床表現多樣化, 呈結節、潰瘍、疣狀增生、痤瘡樣、浸潤斑塊、鱗屑性紅斑等, 病變固定不沿淋巴管擴散。

(3)播散型:罕見。 皮膚上很多散在分佈結節, 較少破潰, 常伴嚴重全身症狀。

3、真菌培養初為乳酪色, 以後表面皺褶呈黑色, 鏡檢見細長分支分隔菌絲, 與菌絲成直角大分生孢子柄頂端有4~5個梨形分生孢子。

4、組織病理改變見真皮內有小肉芽腫、小膿腫, 有時見到雪茄煙狀小體和星狀體。

西醫診斷依據凡久治不愈的丘疹、結節、潰瘍、疣狀損害、癤樣損害、腫瘤狀損害等均應考慮到本病。 皮膚淋巴管型的臨床表現有診斷價值。 其他型的應注意實驗室檢查, 確診主要靠真菌培養。

體徵發病主要見於暴露部位, 如面部、手指、手背、手腕、前臂、足背、小腿外側, 而以活動最多的右上肢最多見, 但面、小腿外側亦不少見。 國內所見的主要為皮膚淋巴管型、皮膚固定型和繼發血源性皮膚播散型。

(1)皮膚淋巴管型:皮膚損害沿淋巴管播散, 損害由肢端的原發病灶沿淋巴管向近端傳播, 成帶狀, 原發性初瘡可先見於手指或手背, 經過2-3周或更久後, 繼發損害沿淋巴管從初瘡向上臂成串地先後出現, 作帶狀分佈。 數目自數個至三四十個, 多者可超過一百個。 基本損害為花生米至蠶豆大的肉芽腫或結節, 局部淋巴結腫大者罕見, 一般無全身症狀。

(2)皮膚固定型:損害固定於發病部位, 不沿淋巴管傳播, 開始常為略具彈性的堅實結節, 無壓痛, 亦可化膿肢潰成潰瘍, 分泌少許粘稠膿液。 也有報告發生於足底的菜花樣腫瘤樣損害。

(3)血源性皮膚播散型:罕見。 由病原菌通過血循環傳播所致,

多由淋巴管型發展而來, 損害為分佈廣泛的皮下結節。

除上述三型外, 本病亦可發生於其他組織和器官, 見於粘膜的有口腔炎、舌炎、眼結膜炎、氣管炎等;見於骨骼的有骨膜炎、關節骨膜炎等;見於內臟的有腎盂腎炎、肺部疾患、腦膜炎、腦膜損害等。

西醫鑒別診斷本病應與皮膚結核、孢子絲菌病樣分支桿菌病、惡性腫瘤、著色真菌病、膿皮病、足菌腫等作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治癒:皮損及症狀消失。 每月真菌培養1次, 連續3次陰性。

西醫治療

治療用10%碘化鉀口服有顯效, 開始每次10ml, 每日3次, 後增至20ml每日3次, 如胃腸不能耐受, 可靜脈注射碘化鈉每日1次, 每次1g,在病變消失後, 最好能續用2-4周, 以防復發。 小兒量酌減。 結核病患者忌服碘化鉀,

局部潰瘍類損害可用2%碘化鉀加0.2%碘溶液濕敷, 對碘過敏或療效差的, 可使用灰黃黴素、兩性黴素B、酮康唑等。 本病不宜外科手術或電烙。 在草木刺傷或者皮膚輕傷後接觸了泥土或草木時, 可將傷口洗淨後再搽碘酒, 每日2次, 搽1周, 以資預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