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藥特性皮炎診斷與鑒別

根據有用藥史, 有一定潛伏期、發病急、皮疹全身泛發、分佈對稱、瘙癢較劇、停藥後病性好轉等一般可做出診斷。 過敏反應所引起的藥疹, 為了掌握病人致敏藥物, 必要時可施行過敏試驗, 常用有如下幾種:

一、皮膚劃痕試驗:于前臂屈側表面, 按常規消毒後, 用無菌針頭在該處劃數條痕, 以不出血為度, 然後將被試驗物輕搽其上。 陽性反應者多在10-30分鐘內出現風團樣反應。 這時可將被試藥物用水洗拭去。 鑒於絕大多數藥物屬於半抗原, 須與機體內載體蛋白結合後方具有抗原性, 故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藥疹。

本試驗可靠性較差。 但要注意有皮膚劃痕症者不作此試驗。

二、皮內試驗:試驗部位通常選擇前臂屈側皮面, 於近手掌處先作一對照注射, 然後向上5公分左右處做藥物皮試。 陽性者可於5-30分鐘內出現風團樣反應, 且周圍繞以紅暈。 嚴重反應, 尚可出現水皰或壞死, 高度敏感者可誘發過敏性休克。 本試驗較可靠, 應用也較廣, 但具有一定危險性, 有人主張對容易引起嚴重反應的藥物, 最好先作皮膚劃痕試驗, 若為陰性再作本試驗。 但陰性者也不能排除診斷、其理同皮膚劃痕試驗。

三、結膜囊試驗:將被試藥物配成一定深度, 滴少許於結膜囊內。 陽性者可於15-30分鐘內結合膜出現腫脹及充血反應。

四、放射免疫測定-放射變應原吸附試驗(rad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該試驗即用同位素標記lgE抗體,

測定藥物過敏病人血中lgE抗體的定量法。 由於本試驗所需的抗原物質尚未解決好, 故還不能普遍推廣應用。

五、嗜鹼性白細胞脫顆粒試驗法:即在體處鏡下觀察抗原與抗體反應時, 嗜鹼性白細胞顆粒有溶解脫失現象。 試驗可分直接和間接法, 前者即用患者的嗜鹼性白細胞與致敏藥物作用使嗜鹼性白細胞出現脫顆粒現象;後者系取兔嗜鹼性白細胞同病人血青加致敏藥物的作用可間接觀察兔嗜鹼性白細胞脫顆粒現象。 本試驗優點較安全, 無任何危險性。

總而言之,前三種方法不一定可靠, 而且還具有一定危險性, 特別是第二種方法。 故除非絕對必要, 否則不宜提倡。 後面介紹二種試驗是在體外進行,

還是可以創造條件進行應用。 僅能作為第Ⅰ型藥物變態反應的檢法。 如臨床上遇到必要時, 還是可以創造條件進行應用。

藥物性皮炎臨床表現較複雜, 可模仿許多疾病的發疹、故藥疹必須與相關的發疹疾病鑒別。

一、傳染病(麻疹、猩紅熱):無用藥史, 全身中毒症狀較明顯、皮疹色澤不如藥疹鮮豔, 自覺不癢或輕癢, 傳染病還有各自固有體征, 如猩紅熱有楊梅舌及口周圍蒼白圈, 皮膚轉白試驗陽性。 麻診頰粘膜可查見科氏斑。

二、非藥致敏的蕁麻疹、多形紅斑等;無服藥史, 病情較緩和、疹色較不鮮豔, 皮損廣泛分佈稍差, 主觀癢亦較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