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傷病因
內傷病因,是指人的情感活動、飲食、勞逸等不循常度,超出了自身的調節能力,導致氣血津液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的致病因素。因邪氣來源、損傷途徑及致病特點等均有別於外感病因,而且多直接傷及內臟,故稱為內...
2017-03-08 -
妙合經方時方 消除複雜病症
張某,男,24歲。2014年4月21日初診。 主訴:胸悶伴心悸5年餘;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6年餘。刻下:心悸怔忡,胸悶憋氣,氣短,勞則尤甚,面色無華,精神不振,煩躁失眠,舌質幹苔白膩,脈細數。輔助檢...
2017-03-08 -
內傷腰痛
內傷腰痛 病證名因血瘀、氣滯、痰注、陽虛、陰虛等所致腰痛。 見《症因脈治·腰痛總論》。 腰痛日輕夜重,痛定處,不能轉側,瀝血停蓄之證。 脅肋氣脈,遇怒愈甚,為怒氣鬱結之證;腰間重滯一片如冰...
2017-03-08 -
《傷寒雜病論》簡史
西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西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
2017-03-09 -
內傷
【內傷】病因和病症分兩類。指七情不節,飲食饑飽,勞倦,房事過度等而致內損髒氣的病症。指捶擊跌僕等而致體內臟器受傷,或強力負重而傷及氣血。
2017-03-10 -
哮症_雜病
【哮症】呼吸時伴有喘鳴聲(呷呀聲)為特徵。常與喘互見。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鳴咳喘的症狀,故俗稱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稱為“天哮“。中醫認為其病因主要是由於內伏痰飲,因...
2017-03-10 -
哮喘_雜病
【哮喘】“哮”是指喉間聲響而言,開口閉口皆有痰聲,“喘”是指呼吸而言,氣息迫促,升多降少。“哮”在發作期間,每與喘促相兼,而喘則未必兼哮。習慣上多以哮喘合稱,實際上是有分別的。
2017-03-10 -
小便淋瀝_雜病
【小便淋瀝】即排尿次數多而短澀,滴瀝不盡。本證有虛有實。虛證多因腎氣不固,或脾腎兩虛所致;實證多因下焦濕熱,或尿路結石所致。
2017-03-10 -
消渴病_雜病
【消渴病】含兩義:指渴而飲多,食多而反消瘦,尿多和出現尿糖的一類病症,類似于西醫的糖尿病。本病多由於嗜酒和恣食甘肥,中焦積熱;或五志過極,鬱而化火;或因縱欲過度,虛火妄動,腎精耗損。陰虛和燥熱兩者互...
2017-03-10 -
消穀善饑_雜病
【消穀善饑】消渴病主要症狀之一,“消穀”,指消化食物;“善饑”,即容易饑餓。是形容食欲過於旺盛,食後不久,即感饑餓。往往身體反見消瘦,這是胃火熾盛,胃陰損耗所致。
2017-03-10 -
消癉_雜病
【消癉】原出《內經》,又名“熱癉”,即消渴病。“消”指消耗津液而見消瘦;“癉”指內熱。消癉就是邪熱內熾,消灼津液,而見多飲食而消瘦的證候。
2017-03-10 -
癇症_雜病
【癇症】又名“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其特徵為發作時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發出如豬羊的叫聲,醒後除感覺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時地發作。中醫認為其病...
2017-03-10 -
下消_雜病
【下消】又稱“腎消”。以多尿小便如膚如脂為主症,常兼見煩躁,口幹引飲,舌紅,脈沉細而數。本病系因腎陰虧損、虛不固攝所致。也與脾失輸化有關。如小便頻多,面色暗黑,陽痿,脈沉細而弱,是陰陽兩虛之象。
2017-03-10 -
息高_雜病
【息高】指呼氣多而吸氣少的喘迫現象,這是肺氣將絕,真陽渙散的虛脫證候,類於潮式呼吸,如《傷寒論》:「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2017-03-10 -
息賁_雜病
【息賁】古病名,見《靈樞.經筋篇》;《難經.五十六難》等。五積病之一,屬肺之積。症見右脅下有包塊,形狀如履著的杯子,呈急迫感,有見胸背痛、吐血、伴有寒熱、咳嗽、嘔逆、呼吸迫促等症狀,這是肺氣鬱結,痰...
2017-03-10 -
五臟六腑咳_雜病
【五臟六腑咳】語出《素問·咳論》。中醫認為咳嗽是肺臟有病的一個症狀。五臟六腑有病時,病氣影響到肺也會引起咳嗽。同時咳嗽過久也可以影響到其它臟腑功能的失常。因此,古人發現咳嗽會引起或並有其它臟腑功能及...
2017-03-10 -
五臟痹_雜病
【五臟痹】因痹證日久不愈,複感風寒濕邪,使痹證從筋、脈、骨、肉、皮等發展至與其相合的內臟,致內臟受傷,而相應出現,肝痹、心痹、腎痹、脾痹、肺痹等。也可由於氣血內虛,陰精虧損、或陽氣不運,邪氣乘虛而襲...
2017-03-10 -
五水_雜病
【五水】語出《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水腫病因五臟受水氣的影響,出現不同的證候,分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腎水。其主要症狀為,“心水”,身重而少氣,煩躁不得臥,下陰腫;“肝水”,脅下腹部脹滿而...
2017-03-10 -
五積_雜病
【五積】“積”是指胸腹腔有形塊的一類病證。《難經.五十六難》就它的發病病機、部位、形態等用五臟來區分,如心之積叫“伏梁”,肝之積叫“肥氣”,脾之積叫“痞氣”,肺之積叫“息賁”,腎之積叫“奔豚”,合稱...
2017-03-10 -
胃痛_雜病
【胃痛】又稱“胃脘痛”。因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多因長期飲食不節或精神刺激而發病。初則肝胃不和,胃氣鬱滯;久則氣滯血瘀,損傷胃絡,由氣及血而成此證。臨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