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熱內蒸型內傷發熱
治療方法:麥煎散、柴胡梅連散。 病因病機:骨蒸熱者,熱伏於內,而氣蒸於外也。其症肌熱盜汗,黃瘦口臭,久而不愈,此骨髓伏熱,營衛不通之所致也,少男室女,多有此證。 證候表現:其症肌熱盜汗,黃瘦口臭,...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病因與診斷
一、病因病機 1、肝經鬱熱情志抑鬱,肝氣不能條達,氣鬱化火而發熱;或因惱怒過度,肝火內盛,以致發熱。其發病機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氣有餘便是火”。因此種發熱與情志密發相關,故亦稱“五...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臨床表現
內傷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復發熱的病史。臨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也可以是高熱,亦有少數患者自覺發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並不升高。一般發熱而不惡寒,或雖感怯冷但得衣被則冷感即減輕或消失。發...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證候之虛實在確診為內傷發熱的前提下,應依據病史、症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由氣鬱、血瘀、濕停所致的內傷發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轉歸與預防
一、轉歸預後 在內傷發熱的病程中,由於病機的發展變化,或治療用藥等影響,內傷發熱的一些證候可以轉化或兼夾出現。對兼夾兩種證候者,應分清主次,適當兼顧。 內傷發熱的預後,與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體狀況...
2017-03-04 -
肺絡內傷型春溫
證候表現:春溫熱不解,咳逆脅痛,痰中帶血。 病因病機:此條煩熱脅痛痰血,為邪在裡,而傷及肺絡。此肺絡內傷。 處方:故宜旋覆、新絳、歸須、柏仁以和血絡,蘇子、降香以通氣滯,沙參、杏仁、川貝、枇杷葉以...
2017-03-04 -
內傷虛證型婦人髒躁
證候表現: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神志恍惚,心中煩亂,夜臥不眠,發作時自欲悲哭,默默無語,不能自主,呵欠頻作,甚則哭笑無常;伴口幹,大便燥結。舌紅或嫩紅,苔少,脈細弱而數或弦細。 病因病機:陰血內耗,...
2017-03-04 -
內傷發熱的病因和辯證要點
中醫療法的作用有很多,能夠治癒很多疾病,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中醫療法是如何治療內傷發熱,及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內傷發熱的病因和辯證要點,內傷發熱治療方法有很多,中醫療法就是最有效的一種,下面我們一起...
2016-04-18 -
內傷發熱與外感發熱的辨別
發熱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症狀,可以在許多疾病中出現。引起發熱的原因,可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發熱系因感受外邪所致,內傷發熱則是由於情志、飲食、房事、勞倦等內傷因素導致陰陽平衡失調,或臟腑氣血虛損所...
2017-03-05 -
常見內傷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
因用力過度,屏氣而引起的內傷,俗稱屏傷,以傷氣為主。由於負重或用力超過本身負擔能力,由強力忍受導致氣機不利、氣滯血瘀,以胸腰受損多見,症見胸腰竄痛,呼吸牽掣作痛,咳嗽,氣急,心煩,或腰痔等。或由外...
2017-03-05 -
發生內傷後如何治療?
內傷的治療應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主要採用藥物怡療。 一、傷氣治法:依據“結著散之”、“滯者導之”、“扶虛者補而養之”、“虛甚署補而歙之”、“浮越者鎮墜之”等法則,有調氣,降氣、破氣和補...
2017-03-05 -
內傷藥酒
[藥物組成 紅花 桃仁(炒) 秦艽 續斷 廣木香 砂仁 牡丹皮 威靈各30g 當歸 五加皮 懷牛膝各90g 骨碎補(槌碎忌鐵曬乾) 胡桃肉(炒) 杜仲(炒) 丹參各60g [功能主治 治跌打及勞...
2017-03-06 -
《中藏經》華氏中藏經卷上 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夫人生氣健壯者,外色光華,內脈平調。五臟六腑之氣消耗,則脈無所依,色無所澤,如是者,百無一生。雖能飲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實為病□,其大法列之於後。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滿,其脈濡而微者死。病...
2017-03-07 -
《脈經》脈經卷第九 平小兒雜病證第九
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 診小兒脈,多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者,脈亂無苦也。 小兒...
2017-03-07 -
《傷寒雜病論》
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內容。 傷寒部分(即《傷寒論》),按該病起始為發熱的特徵,分成六種證候類型,即三陽(太陽、少陽、陽陰)、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三陽表示熱實,三陰表示寒虛。根據病邪...
2017-03-07 -
經典雜病派強調醫歸醇正的臨床家費伯雄
費伯雄(1800-1879年),號晉卿,清末江南名醫。家居武進孟河,世代業醫,自幼敏穎過人,時人以神童目之。後承家業,頗具醫名。《清史稿》謂:“鹹同間以醫名遠近,詣診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區...
2017-03-07 -
丹溪雜病派
丹溪雜病派是以探討氣血津液病機為主要課題的雜病臨床流派。創始人是元代名醫朱丹溪,他在總結金元諸名醫學術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從氣血痰鬱論治雜病的思想,他不專宗調補,而若眼清除體內的病理產物,或治痰,或治...
2017-03-07 -
丹溪雜病派學術特點
一、認為氣血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 《靈樞·本髒篇》指出:“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用於性命者也”。說明氣血津液是維持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與易水內傷派不同,丹溪雜病派著眼這些體內物質基礎的變化...
2017-03-07 -
丹溪雜病派重視陰血的戴原禮
戴原禮(1324-1405),名思恭,婺州浦江人,家世儒業,少隨父親從學于朱丹溪門下,當時丹溪弟子之中,惟原禮父子最得其傳。父卒後,原禮名婓浙之東西,晚年被徵召為御醫,又任太醫院使。 戴氏重視...
2017-03-07 -
易水內傷派善以五行制化論病的周慎齋
周慎齋,名之幹,明代江東太平縣人,初從查了吾遊,後又入薛立齋門下,醫名甚著,“自明以來,江南言醫者,類宗周慎齋”(《本草述鉤元·楊時泰傳》),著有《慎齋遺書》十卷。 《本草述鉤元》謂:“慎齋善以五...
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