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傷發熱的病因和辯證要點

中醫療法的作用有很多, 能夠治癒很多疾病, 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中醫療法是如何治療內傷發熱, 及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內傷發熱的病因和辯證要點, 內傷發熱治療方法有很多, 中醫療法就是最有效的一種, 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內傷發熱的病因和辯證要點

1.病因

(1)久病體虛

由於久病或原本體虛, 失於調理, 以致機體的氣血陰陽虧虛, 陰陽失衡而引起發熱。

(2)飲食勞倦

由於飲食失調, 勞倦過度, 使脾胃受損, 水穀精微不充, 以致中氣不足, 陰火內生, 或脾虛不能化生陰血, 而引起發熱, 若脾胃受損,

運化失職, 以致痰濕內生, 鬱而化熱, 進而引起濕鬱發熱。

(3)情志失調

情志抑鬱, 肝氣不能條達, 氣鬱化火, 或惱怒過度, 肝火內盛, 導致氣鬱發熱。 情志失調亦是導致瘀血發熱的原因之一, 每在氣機鬱滯的基礎上, 日久不愈, 則使血行瘀滯而導致血瘀發熱。

(4)外傷發熱

外傷以及出血等原因導致發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外傷以及出血使血行不暢, 瘀血阻滯經絡。 氣血壅遏不通, 因而引起瘀血發熱。 二是外傷以及血證時出血過多, 或長期慢性失血, 以致陰血不足, 無以斂陽而引起血虛發熱。

2.辯證要點

(1)辨證候虛實

應依據病史、症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 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 由氣鬱、血瘀、濕停所致的內傷發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內傷發熱屬虛。

若邪實傷正及因虛致實者, 表現虛實夾雜的證候者, 應分析其主次。

(2)辨病情輕重

病程長久, 熱勢亢盛, 持續發熱或反復發作, 經治不愈, 胃氣衰敗, 正氣虛甚, 兼夾病證多, 均為病情較重的表現;反之病情較輕。 若內臟無實質性病變, 僅屬一般體虛所致者, 病情亦較輕。

中醫辨治氣虛發熱 內傷發熱

氣虛發熱在臨床上誤診、誤治者比比皆是, 這與辨證施治不當有很大關係。

中醫認為, 氣虛發熱是內傷發熱中的一種特殊類型。 表現為發熱綿綿, 惡風自汗, 神怯氣短, 易受外感, 面色胱白, 舌淡, 苔白, 脈細數而無力。 這種發熱多因素體虛弱, 或大病之後元氣虧虛, 衛陽不固, 營衛不和, 以致表裡俱虛,

氣不歸元, 陽氣浮越於外而發熱。 對於這種發熱, 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是補中益氣, 用補中益氣湯甘溫以除大熱, 但用藥後效果往往不理想。

筆者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 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 加用調和營衛的桂枝東加減則療效大增。 藥用黃芪、太子參、白術各15克, 當歸、白芍各10克, 炙甘草6克, 大棗5枚, 生薑、升麻、柴胡、桂枝各3克。 伴有脾虛納呆者, 配麥芽、山楂各15克;心悸自汗者, 配麥冬、五味子各10克;陰火內生者, 配黃柏、知母各6克。 每日1劑, 水煎分兩次服, 10天為一個療程。 一般1—2個療程即可治癒。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 由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組成。 功能補中益氣, 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 少氣懶言,

四肢無力, 困倦少食, 飲食乏味, 不耐勞累, 動則氣短者;或氣虛發熱, 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渴喜熱飲, 其脈洪大, 按之無力者;或氣虛下陷, 久瀉脫肛者。

桂枝湯出自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由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組成。 功能解肌發表, 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 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 鼻鳴幹嘔, 苔白不渴, 脈浮緩或浮弱者。

補中益氣湯合桂枝湯治氣虛發熱時, 筆者在兩方藥物和劑量上作出適當調整, 因該證多虛不受補, 故減小部分藥物劑量, 以緩緩圖之, 防止溫散太過。 將人參換成太子參, 做到補氣而不溫燥, 益氣之中不忘生津, 以克服孤氣不長之患。

結語:看到這裡, 大家對內傷發熱的病因和辯證要點是不是更加瞭解了,

想要自己更加健康, 我們應該做好防治工作, 希望上文的介紹能夠幫助到大家, 也希望大家能瞭解更多中醫辨治氣虛發熱, 內傷發熱的知識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