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耆五味散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五味散”在《外台》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出 處】《外台》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處 方】黃耆6兩,赤石脂8兩,厚樸5兩(炙),乾薑2兩,艾葉(炙)2兩。 【功能主冶】痢疾。膿血相和食不甚稀,每出膿血與食相兼,
-
黃耆五味飲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五味飲”在《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出 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處 方】炙耆3錢,白芍1錢,蒼術1錢,姜蠶1錢,厚朴1錢,白術(土炒)5分,豬苓7分,腹皮7分。 【功能主冶】痘靨不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
-
黃耆五味子散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五味子散”在《杏苑》卷五 【出 處】《杏苑》卷五 【處 方】麥門冬1錢,黃耆1錢,熟地黃1錢,甘草5分(炙),五味子5分,人參5分,白芍藥8分,桔梗8分。 【功能主冶】咳血咯血成癆,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2012-09-04 10 -
黃耆薤白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薤白湯”在《 聖濟總錄 》卷三十一 【出 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 方】黃耆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1分(去黑皮),五味子1分,白術1分,薤白7莖,蔥白3莖,粳米半合,芍藥半分,生薑半分,羊腎1只(去脂膜)。
-
黃耆托裡散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托裡散”在《直指》卷二十二 【出 處】《直指》卷二十二 【處 方】黃耆1兩,白茯苓1兩,甘草(生)2錢半,乳香(別研)1錢半。 【功能主冶】托裡止痛。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酒小盞,慢火煎如膏,再添酒調服。
-
黃耆托裡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托裡湯”在《瘍科選粹》卷四 【出 處】《瘍科選粹》卷四 【處 方】黃耆、甘草、當歸身、升麻、葛根、漏蘆、連翹、防風、瓜蔞仁、黍粘子、皂角刺、白芷、川芎、肉桂、炒柏。 【功能主冶】解毒補血益氣。主乳岩潰爛。 【用法
2012-09-04 15 -
黃耆外托散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外托散”在《洞天奧旨》卷十 【出 處】《洞天奧旨》卷十 【處 方】黃耆1兩,當歸3錢,人參3錢,茯苓5錢,土茯苓2兩,白芍5錢,生甘草3錢,白礬2錢。 【功能主冶】翻花楊梅瘡。 【用法用量】《外科真詮》有銀花,無
2012-09-04 12 -
黃耆桃紅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桃紅湯”在《 醫林改錯 》卷下 【出 處】《醫林改錯》卷下 【處 方】黃耆8兩(生),桃仁3錢(研),紅花2錢。 【功能主冶】產後抽風,兩目天吊,口角流涎,項背反張,昏沉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水煎服。
-
黃耆貼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貼”在《外台》卷二十四引劉涓子方 【出 處】《外台》卷二十四引劉涓子方 【處 方】甘草(炙)、大黃、白蘞、黃耆、芎?各等分。 【功能主冶】癰腫有熱。 【用法用量】隨赤熱有堅處大小貼之,燥易。 【制 法】上為末,
2012-09-04 11 -
黃耆四君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四君湯”在《朱氏 集驗方 》卷六 【別 名】黃耆四君子湯 【出 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處 方】四君東加黃耆、白扁豆。 【功能主冶】五痔下血。 【用法用量】黃耆四君子湯(《普濟方》卷二九六)。
-
黃耆四物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四物湯”在《 濟陰綱目 》卷十三 【出 處】《濟陰綱目》卷十三 【處 方】黃耆(蜜炒)、當歸、川芎、熟地黃各等分。 【功能主冶】產後氣血虛弱。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煎服。 氣虛,加參、術、茯苓、甘草;發熱,
-
黃耆搜風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搜風湯”在《眼科臨症筆記》 【出 處】《眼科臨症筆記》 【處 方】黃耆1兩,當歸4錢,川芎2錢,黨參3錢,白術4錢,荊芥2錢,防風3錢,雲苓3錢,白芷2錢,升麻3錢,炙甘草1錢。 【功能主冶】淚囊炎初期,清淚時流,
2012-09-03 10 -
黃耆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耆湯”在《 太平聖惠方 》卷六十一 【出 處】《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 【處 方】黃耆60克(銼)知母30克 石膏60克 白芍藥30克 麥門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銼)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
黃芩半夏丸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半夏丸”在《袖珍》卷一 【出 處】《袖珍》卷一 【處 方】制過半夏粉1兩,黃芩末2錢。 【功能主冶】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用淡生薑湯送下,食後服。 【制 法】上和生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2012-09-03 11 -
黃芩貝母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貝母湯”在《 醫學摘粹 》卷三 【出 處】《醫學摘粹》卷三 【處 方】黃芩6克 柴胡 玄參 桔梗 杏仁 芍藥 貝母各9克 五味子3克 【功能主冶】治鼻孔發熱生瘡。 【用法用量】以水450毫升,煎至100毫升,熱服
-
黃芩鱉甲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鱉甲湯”在《 聖濟總錄 》卷三十三 【出 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處 方】黃芩半兩(去黑心),柴胡半兩(去苗),山梔子仁半兩,烏梅(去核)半兩,鱉甲(去裙役,醋炙)1兩,甘草(炙)1分。 【功能主冶】傷寒後變成
2012-09-03 13 -
黃芩參蘇飲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參蘇飲”在《醫統》卷八十二引《良方》 【出 處】《醫統》卷八十二引《良方》 【處 方】參蘇飲加黃芩。 【功能主冶】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
-
黃芩調元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調元湯”在《片玉痘疹》卷十二 【出 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處 方】黃芩、人參、麥門冬、炙甘草、當歸。 【功能主冶】元氣素虛,痘收靨,熱一向不已,脈遲形怯,熱而喜睡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
黃芩定亂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定亂湯”在《霍亂論》卷四 【出 處】《霍亂論》卷四 【處 方】黃芩1錢5分(酒炒),焦梔子1錢5分,香豉(炒)1錢5分,原蠶砂3錢,制半夏1錢,橘紅(鹽水炒)1錢,蒲公英4錢,鮮竹茹2錢,川連(薑汁炒)6分,陳吳萸(
-
黃芩二陳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黃芩二陳湯”在《 景嶽全書 》卷五十四引《宣明論》 【出 處】《景嶽全書》卷五十四引《宣明論》 【處 方】黃芩、陳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 【功能主冶】熱痰。 【用法用量】水1鐘半,加薑3片,煎7分,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