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則陽明 虛則太陰
指外感發熱病當病邪內傳時南種不同的病理變化。 一是患者中氣足,入裡時多傷津化熱,成為胃腸實熱證。 胃屬陽明,故稱“實則陽明”。 一是患者中氣虛弱,入裡的邪氣不能化熱,寒傷陽氣,以致脾陽失運,成為脾胃虛寒證。 脾屬太陰,故稱“虛則
2017-03-11 34 -
寒傷形 熱傷氣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指外感寒邪多先傷及外部的形體,如頭痛、惡寒、肢節酸痛等,是形體受病的症狀。 外感熱邪,最易損耗人體的陽氣,因為“熱則氣泄”,如暑熱證的大汗、脈濡數,就是熱傷氣的表現。
2017-03-11 35 -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同義。指自然氣侯變化。 如冬季寒冷之極,將會轉到春夏的溫、熱,夏季炎熱之極,將會轉到秋冬的寒涼。指病理變化。 如寒性的病證,當病情發展到寒極的階段,就會因虛陽外浮而出現假熱的現象; 熱性的病證,當病情發展到熱極
2017-03-11 41 -
瘀熱在裡
瘀是積滯停留之意。瘀熱在裡,有兩種情況:指陽明之熱,因無汗不能外越,又因小便小利,水濕內停,熱受濕困,瘀積在裡,濕熱鬱蒸,久則發為黃膽;指體內有瘀血停留,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發熱。 ①傷寒病瘀熱在裡:《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
2017-03-11 26 -
脾陰虛(脾胃陰虛)
指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主要症狀有唇燥口幹,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幹結,舌紅苔少或舌面光滑等。脾陰虛證表現 脾陰虛多為內傷氣血所致,以運化功能失常為主,臨床以納食不化,皮膚乾燥,肌肉消瘦,痿軟無力,甚則肌肉萎縮、偏廢不
2017-03-11 6 -
實則太陽 虛則少陰
指感受外寒發病後兩種不同的病理更化。 一是患者正氣比較充實,感寒後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現頭項強痛,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脈浮等太陽表證,故稱實則太陽; 一是正氣虛弱,感寒後寒邪內陷少陰,出現惡寒,身不發熱而僅見心煩神倦,或有時發
2017-03-11 11 -
熱灼腎陰
指熱性病後期腎陰被邪熟所消耗,出現低熟,手足心灼熱,口齒乾燥,耳聾,舌光絳乾癟,脈細數或虛數等症。 治療:甘草6克、阿膠烊化9克、生地15克、麥冬12克、胡麻仁12克、白芍15克、知母9克、菊花12克、杞子12克。煎水內服。
2017-03-11 7 -
衛氣同病
指表邪入裡化熱,氣分的熱勢已盛而表寒仍未消除的病機。 病證名。指表邪入裡化熱,氣分的熱勢已盛而表證仍未消除的病證。 症見壯熱、口渴、心煩、汗出,伴有惡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黃或黃白相兼。治宜清熱解表、表裡兩解。
2017-03-11 10 -
氣虛
指“氣少”、“元氣虛弱”。 多由於臟腑虛損、重病久病損耗元氣所致。 一般症狀有面色晄白、頭眩耳鳴、心悸短氣、動則汗出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等。 如氣虛不能固攝血液,可使血不循經,發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稱為“氣虛不攝”。指肺
2017-03-11 5 -
上厥下竭
指由於下部的真陰、真陽衰竭而出現昏厥、神志不清等症狀。參閱“厥證”條。 上厥下竭,病證名。上厥指陰陽氣不相順接,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下竭,指下部真陰真陽衰竭。 《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2017-03-11 9 -
陰虛發熱(陰虛則內熱)
指體內陰液損耗過度所出現的內熱。 即《素問.調經論》所謂“陰虛則內熱”。 主要表現為潮熱、夜熱或“五心煩熱”,多兼見盜汗、口幹、舌紅、脈細數等病狀。參見“陰虛陽亢”條。 陰虛內熱型的十個症狀 1、手心熱、足心熱、不欲近衣被。
2017-03-11 23 -
心陰虛
即“心陰不足”。主要症狀有心煩、怔忡、失眠;低熱、盜汗、顴紅、口幹、脈細數等。多見於神經官能症、貧血和結核病等。 病證名。由勞神過度、久病或熱病耗傷心陰所致。又稱心血虛。 症見心悸,心煩,失眠,易驚,健忘等;甚則可見盜汗,低熱,五心
2017-03-11 6 -
腎陰虛(真陰不足)
即“腎水不足”。由於腎精耗損過度所致。臨床表現有腰酸疲乏,頭暈耳鳴,遺精早洩,口乾咽痛,兩顴潮紅,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舌紅無苔,脈細數等。這種現象,也叫“下元虧損”。 臨床表現:腰膝酸軟、兩腿無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陽強易舉或陽
2017-03-11 15 -
虛陽上浮(孤陽上越 虛陽不斂)
與“格陽”、“戊陽”的病理,證侯基本相同。 都是由於腎陽衰微,陰盛於下,致微弱的陽氣浮越於上,故又稱孤陽上越,或虛陽不斂。 不斂,浮越而不斂藏之意。參見“陰盛格陽”、“戴陽”等條。
2017-03-11 57 -
正虛邪實
正虛,指正氣虛弱,邪實,指邪氣結聚或邪氣過盛。全語指因邪氣過盛,致正氣抗病機能低下所出現的病理現象。 見於熱性病者,如陽明腑實證因日久失下,除見潮熱,譫語,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等等邪氣盛的症狀外,又見神志昏迷,循衣摸床、驚惕不安,微喘,
2017-03-11 11 -
痰迷心竅(心蒙心包)
也稱“痰阻心竅”。主要症狀有意識模糊,喉有痰聲,胸悶,甚則昏迷不醒,苔白膩,脈滑。多見於中風昏迷及癲癇等。乙型腦炎、流行性腦炎亦常見。
2017-03-11 36 -
中陽不振
指中焦脾胃陽氣虛弱,消化機能不振。 主要症狀有食少不化、嘔吐,泄瀉、四肢清冷,面色萎黃,唇淡等。 多見於慢性消化不變,慢性痢疾等病。
2017-03-11 5 -
濕熱下注(下焦濕熱)
指濕熱注于下焦的病理。臨床可見於多種疾病,如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帶下等。 症見小便淋澀赤痛,少腹拘急,會陰部脹痛,尿道口摘白濁,舌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濕
2017-03-11 21 -
腎氣不固
又稱“下元不固”。腎主藏精,開竅于“二陰”。 若腎氣不固,可出現遺精、滑精、早洩或液尿頻多、遺尿、小便失禁等症狀。 症狀:小便頻數而清,夜間尤甚,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洩;女子月經淋漓不盡,或帶下清稀而多,
2017-03-11 7 -
營氣不從
指血脈裡面的營氣運行阻礙,出現癰腫的病理。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氣是流行於經脈裡面的,如果因邪氣的侵攻,或長期恣食膏梁厚味,熱毒內阻,營氣的運行就不能順暢,瘀阻於肌肉裡面,血鬱熱聚,久則化腹,便
2017-03-1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