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陰虛

即“心陰不足”。 主要症狀有心煩、怔忡、失眠;低熱、盜汗、顴紅、口幹、脈細數等。 多見於神經官能症、貧血和結核病等。

病證名。 由勞神過度、久病或熱病耗傷心陰所致。 又稱心血虛。

症見心悸, 心煩, 失眠, 易驚, 健忘等;甚則可見盜汗, 低熱, 五心煩熱, 口乾等症;舌紅少津, 脈細數或促。

治宜養心安神。 心陰虛指陰液虧損, 心與心神失養, 虛熱內擾, 以心煩、心悸、失眠及陰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心陰虛證為臨床常見虛證之一。 多因情志內傷, 五志化火, 消灼心陰;或因勞傷太過, 心陰暗耗;或熱病傷陰, 心陰虧損;或肝腎陰虛日久,

致使心陰不足。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⒈基本方藥:生地15克、玉竹10克、丹參10克、玄參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遠志10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2克。 本方適用于心陰虛損, 兼見心氣不足者。 ⑵朱砂安神丸加味:生地12克、當歸10克、黃連6克、朱麥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2克、百合15克、蓮子心10克、甘草6克。 本方適用于心陰不足, 兼有火旺者。

上藥濃煎, 煮取200~300毫升, 每日1劑, 溫服, 每日3次。

⒉加減變化:若心火偏旺, 症見口瘡頻發, 少寐心煩者, 在基本方⑵中加黃柏10克、砂仁6克、梔子10克、黃連6克清心泄熱。 若兼氣虛明顯, 症見神疲乏力, 氣短自汗者在基本方⑴中加黃精15克、太子參30克益氣養陰;伴見腎陰虧損, 症見腰痠耳鳴, 口乾咽燥者, 加何首烏15克、女貞子12克、鱉甲15克、枸杞15克滋養腎陰以濟心陰。

兼見血虛證見面色少華, 頭暈目眩, 唇舌色淡者在基本方⑴中加熟地10克、阿膠珠12克、白芍10克以滋養陰血;若見心悸不寧, 夜難入寐者酌加龍齒15克、夜交藤18克、合歡皮10克以養心安神;若神情焦慮, 煩擾不安者可酌加珍珠母24克、琥珀6克以鎮靜安神。 若兼見盜汗嚴重者在基本方⑵中酌加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清退虛熱, 加浮小麥20克、糯稻根15克收斂止汗。

(二)外敷藥物:心陰虛導致血脈運行不暢, 出現厥心痛時, 可用膏藥外貼, 以急則治標止痛。 1.心氣虛、心血虛證治中外敷藥物均可選用, 詳參心氣虛、心血虛證外敷藥物內容。

⒉藥用:丹參、當歸、川芎、紅花、乳香、沒藥、公丁香、降香等研為粗末, 以95%酒精浸製成流浸膏, 加樟腦、冰片、二甲苯麝香、苯海拉明、橡膠、羊毛脂等搗製成硬膏,

並塗於布面即可。 敷貼于內關、膻中(或心俞)間隔6~12小時後行第二次貼膏, 換膏時, 先用熱毛巾輕擦局部皮膚, 1~2小時後再貼藥, 一周為一療程。

(三)飲食療法

⒈一般飲食宜忌可參閱前述病證。 水證雖屬陰虛, 常兼有虛火一面, 因此, 飲食宜以高蛋白飲食, 既富營養, 又易消化。 適當多食甘涼一類鮮果和蔬菜, 切切忌食辛辣化火之食物, 以免動火耗陰, 加重病情。

⒉食療方:⑴芝麻粥:將黑芝麻適量, 淘洗乾淨, 曬乾後炒熟研碎, 每次取30克, 同粳米60克煮粥。 作點心或晚餐服食。 本粥有潤五臟, 填骨髓, 補氣虛的作用, 對心陰虧損, 形體贏瘦者服之頗宜。 ⑵荷葉粥:將新鮮荷葉一張, 洗淨煎湯, 再將荷葉湯同粳米60克, 冰糖適量煮粥,

作早晚餐, 溫熱服食, 對本證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四)心理療法:心陰虛多為久病所致, 有些症狀可以反復發作, 故應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 勸導病人要情志舒暢, 條達, 不要抑鬱憂傷, 或情緒波動大大, 對疾病不要過度緊張, 要對生活充滿信心, 特別要注意喜、怒、憂、思等精神刺激。 有關一般心理療法可參閱前述疾病。

(五)氣霧療法:由於心血虛而致"厥心痛"或"真心痛"時, 可用熱證氣霧劑(丹皮、川穹、冰片), 在舌下粘膜處, 噴射1-2次, 3分鐘內多數可止痛。

施治要點

(一)在思慮過度, 耗傷心陰時可致心火獨亢, 引動肝腎相火內擾, 病人可遺泄頻作, 耗傷腎陰, 亦可心煩易怒, 肝膽火旺, 因此單純用滋養心陰法效果不顯時, 要注意清肝滋腎, 平伏相火,

適當選用黃連、石蓮子清心火, 知母、黃柏瀉腎火, 黃芩、桅子平肝火。 可提高治療本證的療效。

(二)在心陰虧耗的病人中, 常見促脈, 多責之心陰虧損, 虛火偏旺, 治宣清養心陰, 這即是"促脈惟將火病醫"。 但臨床常見促脈而伴見四肢浮腫, 動輒氣短, 形寒舌淡, 此時促脈不可作熱病治療。 當辨為心氣、心陽虛弱, 而用益氣溫陽之劑, 這時對促脈的治療即所謂"實宜涼泄虛溫補"。 據我們觀察, 臨床上促脈所見的伴隨症狀, 還可見到寒熱夾雜, 陰陽互損之候, 病機上的矛盾, 使治療頗為棘手, 這時常以附子配川連, 或附子配麥冬、生地同用, 可取得較好療效。

(三)老年人的心陰不足, 用藥常虛不受補, 補之失當, 則易助邪, 所以味厚、粘膩等大補之品往往不相宜。 只宜清補、平補、緩補、調補為佳。要達到補不助邪,補之能受,方為恰當。藥物可選用黃精、玉竹、麥冬、北五味、沙參、元參、何首烏、生地等;若嫌滋膩,適當加砂仁、白蔻仁、橘紅等和胃之品以監之。

只宜清補、平補、緩補、調補為佳。要達到補不助邪,補之能受,方為恰當。藥物可選用黃精、玉竹、麥冬、北五味、沙參、元參、何首烏、生地等;若嫌滋膩,適當加砂仁、白蔻仁、橘紅等和胃之品以監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