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疾病的萌芽期就沒有發現預兆,
掉以輕心,
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中醫在癲癇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方面準確度高,
過程嚴謹,
得到癲癇病人的一致首肯。
那麼在癲癇中醫治療的開始中醫是如何讓診斷鑒別癲癇疾病的呢,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探秘。
1.診斷
突然昏僕抽搐,
起病急速而移時清醒,
醒後一如常人,
但多反復發作。
其發作具有突然、短暫、反復三個特點。
突然,
指起病急,
部分病例於發作前數小時或幾天,
先有精神緊張、易急躁等前驅症狀,
或臨近發作時,
先覺眩暈頭痛,
肢體麻木或筋惕肉瞤等,
但為時極短,
旋即昏僕、抽搐發作。
短暫,
指發作時間短,
一般發作至神志轉清約5~15分鐘。
但病情有輕重的不同,
發作時間也有長短的區別。
有的突然神志喪失僅幾秒鐘,
有的神昏抽搐持續半小時以上而不能自止。
反復,
指反復發作,
但其間歇長短亦因病情輕重而不同,
嚴重者有一日數十次以上發作的,
也有數日一發者,
比較輕的患者有逾月或半年以上一發者。
本病一般具有神志失常和肢體抽搐等特定的臨床症狀。
但因證候輕重之異,
發作表現也有不同。
有表現為突然神志喪失而無抽搐,
如患者突然中斷活動,
手中物件掉落,
或短暫時間兩目直視、呆木不動、呼之不應,
經幾秒鐘即迅速恢復,
事後對發作情況完全不知。
也有的來勢急驟,
卒倒叫號,
昏不知人,
頻頻抽掣,
口吐涎沫,
經數分鐘,
甚至數十分鐘,
漸漸神志轉清,
蘇醒後對發作情況一無所知,
常覺全身倦怠,
頭昏頭痛,
精神萎靡。
一般說發作時間短,
間歇時間長者病情輕,
反之,
則病情重。
本病休止期仍有一定的臨床症狀。
以脾虛痰盛、肝火痰熱、肝腎陰虛等脈證為多見。
但部分病例休止期可毫無自覺症狀。
對無自覺症狀的患者,
應瞭解發癇形式上的變化;追訪病史,
重視外傷病史、發熱病史與發癇的關係;詢問患病以後體質、智力的變化,
進行辨證分析。
2.鑒別診斷
癲癇應與中風和痙證加以區分。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癇與卒中痙病辨》雲:“三症相因,
但癇病僕時口作六畜聲,
將醒時吐涎沫,
醒後復發,
有連日發者,
有一日三五發者。
若中風„„則僕地無聲,
醒時無涎沫,
亦不復發。
惟痙病雖時發時止,
然身體強直,
反張如弓,
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
”可見癲癇與中風雖同有昏僕,
然而癲癇僕地有聲,
神昏片刻即醒,
醒後如常可以再發;中風僕地無聲,
神昏需經救治或可逐漸清醒,
而且多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諸症存在。
癲癇與痙證雖同有四肢抽搐拘急,
然而癲癇發後四肢軟倦,
短時間神志轉清,
不伴發熱;痙病發時多身強直而兼角弓反張,
不易清醒,
常伴發熱。
總之,
癲癇與中風、痙病臨床鑒別一般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