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醫學體系。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 中醫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 也都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 癲癇病中醫治療也有很久的歷史了。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文獻《黃帝內經》中, 就有“癲癇”一病的記載。 如《素問》有雲:“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並居, 故令子發為癲癇”, 認為該症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 又名胎病。 說明《內經》中的描述不僅有“癲癇”之意, 而且指出了病因中有遺傳因素在內。
中醫對癲癇的症狀描述很詳細, 從西醫學的角度看,
在治療方法上, 中醫多採用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原則, 有很多古代開始應用的有效成方, 現代製成中成藥應用, 也有使用湯藥的個體化治療,
中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它在綿延數千年的漫長歷史歲月中, 對億萬華夏子孫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今天, 它仍在繼續做著貢獻而且不斷發展著。 我們必須尊重、珍視這一事實, 認真學習、總結中醫在癲癇病診療中積累的經驗, 並努力挖掘這一寶庫, 開發新的治療癲癇病的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