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不知發生在成年人身上, 要知道兒童也是特別容易患癲癇病的。 孩子得了癲癇, 全家都擔心著急。 癲癇到底怎麼產生的呢?在癲癇中醫治療認為痰是造成小兒癲癇的主要病因, “本虛標實, 痰氣上逆”是其主要病機。 所謂本虛, 一為先天稟賦不足, 一為後天脾胃失調;所謂標實, 即臨床表現的肝風痰熱之見症。 癇由痰致, 痰自脾生, 脾虛痰伏, 為小兒癇證的主要病變基礎。 故他認為治療本病既要注意豁痰息風的一面, 又要考慮調和脾胃的一面。 曾有理論主張發時治標, 間歇時調其本, 古方中醫則認為小兒癲癇標本論治不能截然分開,
癲癇大發作
古方中醫提出, 扶正祛痰, 應視為癲癇大發作之治療常法。 臨床表現除突然昏倒, 神志不清, 牙關緊閉, 雙手握拳, 兩目直視, 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等痰氣上逆表像外, 常伴有面色蒼白, 汗出肢冷, 小便自遺等正虛之象。
《證治準繩》滌痰湯化裁以扶正祛痰而取效。 其常用方為:石菖蒲、茯苓各9克, 太子參10克, 膽南星、法半夏、橘紅。 其方旨在益氣安神, 豁痰息風。
若苔黃便秘, 痰聲轆轆者, 加瓜蔞、黃連、郁金以清心滌痰, 開胸散結;面色白, 汗出偏虛者, 可重用太子參或黨參以扶其正;若情緒急躁, 肝經熱盛者, 可加鉤藤、生石決明以平肝息風。
若因感受時邪而誘發,
癲癇小發作
益氣健脾, 豁痰息風, 宜用於癲癇小發作。 癲癇小發作常見於3~8歲兒童, 臨床表現多為一過性的意識喪失, 如愣神、突然兩目直視, 或肢體某一局部抽搐, 或僅見點頭等。 病多遷延日久, 反復不愈。
古方中醫常宗《幼幼集成》定癇丸化裁, 常用方為石菖蒲9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9克, 太子參10克, 陳皮、膽南星各9克, 炒白術6克。 其方旨在理氣健脾, 豁痰息風。
若頭暈目眩重者, 加天麻以疏肝風;夜寐汗出者, 加糯稻根、浮小麥、龍骨、牡蠣以斂液止汗, 滋陰潛陽;胃不思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