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濕疹的概述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易復發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好發於頭面、四肢屈側及會陰等部位, 常呈泛發或對稱性分佈。 濕疹是多因性疾病, 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密切相關。 部分與內分泌功能紊亂,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亦為本病因素之一。 病因複雜給本病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古代中醫文獻無“濕疹”之病名, 根據其臨床特徵, 主要歸屬於“浸淫瘡”、“濕毒”之範疇, 又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 如生於小腿的叫“臁瘡”, 生於肘窩或胭窩部叫“四彎風”, 生於陰囊叫“繡球風”等名稱不下十餘種。 對本病的最早記載,

見於《黃帝內經》。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及病機十九條中說:“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首先提出中醫治療本病之方藥。 嗣後, 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加深, 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 濕熱相搏, 故頭面身體皆生瘡。 ”明確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 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 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補充了飲食不當, 內生濕熱之病因, 並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 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描述:“此症初生如疥, 瘙癢無時, 蔓延不止, 抓津黃水, 濕淫成片, 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 ”不僅對本病的臨床症狀作了較詳細的敘述, 而且將內因和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上論述表明, 古代醫家治療本病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現代中醫治療濕疹的臨床報導, 最早見於1953年。 從60年代起, 臨床文章逐漸增多, 有個案報導, 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樣本觀察資料, 多主張以內服與外治相結合, 亦有應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報導。 進入八、九十年代後, 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等方面進行了深人研討。 如對濕疹的病因, 歷來醫家多認為以風、濕、熱、毒為主, 通過長期臨床觀察, 發現血虛風燥亦為本病的病理機轉之一。 辨證分型方面正逐步趨向統一。 治療方面, 在內服中藥與外治法並重的基礎上, 又發掘出針灸、磁療, 單方驗方療法, 使療效進一步提高。 目前中醫治療本病的有效率為80%~90%。

與此同時, 還進行了部分實驗室研究, 如為了判斷含鉛中藥外用後能否經皮膚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 曾對使用含鉛製劑的濕疹患者進行血、尿中含鉛量變化的測定及動物實驗研究。 結果表明, 含鉛中藥在外用過程中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 從而肯定了傳統含鉛中藥製劑在臨床中的實用價值。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