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 臨床以皮膚、黏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徵。 藥物、食物、吸入藥、感染、物理刺激、昆蟲叮咬等因素均可誘發。 某些系統性疾病也可伴發。 但多數患者無明確原因。 臨床常又分為急、慢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寒冷性蕁麻疹、巨大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
西醫對本病的治療方法也很多, 其根本在於去除病因, 對原因不明者藥物治療也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主要用抗組胺、激素、擬交感神經等藥物。
中醫認為其一般屬“土風瘡”、“水疥”等範疇。 與濕熱、血分有熱、血虛生風等密切相關。
1.蔥白湯
蔥白(切碎)35條。 風寒型加荊芥10g, 甘草3g;風熱型加大青葉、連翹各15g。 每日1劑, 以蔥白15條煎藥內服。 同時外用蔥白20條水煎局部濕敷。
本方有通陽解表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蕁麻疹100例, 結果全部治癒, 其中用藥1天而愈者23例, 2天32例, 3天28例, 4天12例, 5~8天5例。 隨訪初次發病復發的有2例, 反復發病復發的有5例。
2.消疹湯
蒼術、黃芩、連翹、地膚子、茯苓、蟬蛻各10g, 厚樸6~9g, 陳皮6g, 甘草5g, 丹皮10~12g。 癢甚者加蛇蛻、苦參、徐長卿各10g;脘腹痛甚者加炒枳殼、焦楂曲各10g;疹紅赤或咽紅赤者加金銀花、地骨皮各10g。 每日1劑, 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祛濕, 運脾和中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胃腸型蕁麻疹15例,
3.葛根湯
葛根12g, 麻黃、生薑各6~9g, 桂枝、甘草、白芍各6g, 大棗4~6枚。 若無汗或口渴者加知母;有汗口渴者加石膏、西洋參(或沙參)、天花粉;汗出而口不渴者, 此屬陽明中風, 加重桂枝用量;疹團片大且色淡, 舌質不紅者, 此為氣虛, 無力鼓邪外出, 加高麗參(或重用黨參)、陳皮;周身瘙癢劇烈難忍, 脈浮緊者, 加大葛根、麻黃用量, 再加蟬蛻、白鮮皮、玄參、生黃芪;若瘙癢晝輕夜重, 脈沉細而數, 舌紅無苔者, 加生地、丹皮或再加少許阿膠(烊化沖服)、雞子黃均可;若病程遷延月餘不瘥者, 加炙黃芪、黨參、丹參等。 每日1劑, 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解肌發表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蕁麻疹51例, 其中急性者46例, 經服藥1~7天后全部治癒;5例慢性者用藥5~10天后全部治癒。 均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
4.荊防湯
荊芥、防風、黃芩、黃柏、連翹各10g, 升麻3g, 生石膏30g, 蟬蛻8g, 白鮮皮12g。 每日1劑, 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清熱止癢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風熱型急性蕁麻疹69例, 結果痊癒56例, 好轉12例。
5.紫銀湯
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g, 連翹、生地各12g, 防風、蘇葉、白蒺藜、蟬衣、白鮮皮、荊芥、赤芍、甘草各9g。 每日1劑, 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清熱, 涼血解毒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急性蕁麻疹126例, 結果痊癒123例。
6.消癢湯
生黃芪15g, 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防風、荊芥各9g, 菟絲子、潼蒺藜、白蒺藜、僵蠶各12g, 蟬蛻7g, 苦參13g。 氣虛風寒型,本方有補氣養血, 祛風除濕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蕁麻疹多例, 均獲良效。
7.保安湯
蒼術、防風、當歸、黃芪各9~15g, 麻黃、川烏(先煎)、草烏(先煎)各3~9g, 羌活、荊芥各9~12g, 細辛3~5g, 艾葉、川芎各6~9g, 全蠍3~12g, 甘草4g。 腹部冷痛酌加高良薑、制附子、丁香;頭痛鼻塞酌加辛夷、白芷、藿香;關節冷痛,
本方有益氣活血, 祛風除濕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冷性蕁麻疹多例, 結果療效滿意。
8.當歸拈痛湯
當歸12g, 羌活、升麻、甘草各6g, 防風、白術、蒼術、黃芩、豬苓、澤瀉各10g, 葛根、黨參、茵陳各15g, 苦參30g。 熱重加金銀花12g, 蒲公英15g;濕重加薏苡仁20g, 車前子12g, 竹葉10g;有積滯者加大黃9g。 每日1劑, 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除濕, 祛風止癢, 消腫散結, 宣通經脈之功。 有報導運用其治療蕁麻疹15例, 結果痊癒11例, 好轉3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93.33%。
9.地膚白鮮湯
地膚子30g, 白鮮皮、荊芥、秦艽各15g, 土茯苓20g, 防風、蟬蛻、浮萍各10g。 偏風熱者加牛蒡子10g, 連翹15g;偏風寒者加艾葉3g, 桂枝10g, 麻黃6g;營衛不和者加桂枝10g, 芍藥12g;內熱甚者加梔子10g, 生石膏30g;癢甚者加白蒺藜10g;丘疹紅腫者加大腹皮、桑白皮各12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清熱利濕,祛風解表,透疹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154例,結果痊癒115例,顯效28例,好轉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7.4%。服藥最少6劑,最多30劑,平均10劑。
10.扶正祛濕湯
黨參15g,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全蠍、蟬蛻、薄荷、柴胡各10g,當歸、胡麻(搗碎)各12g,甘草6g。風熱甚者去羌活、獨活,以丹皮易川芎,加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氣血兩虛者重用黃芪,加生地、白芍。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兒童酌減。
本方有扶正解表,散風祛濕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56例,結果痊癒31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效5例。平均用藥17.2劑。
11.二蛇驅風湯
烏梢蛇、當歸、防風、僵蠶、赤芍、丹皮、黃芩、蒼術各10g,丹參、金銀花、生地各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藥渣煎汁外洗,每日1~2次。
同時另取白花蛇1條,焙黃研末,每次1.5g,每日2次吞服。蕁麻疹消退後,去白花蛇,再服藥3劑以善後。
本方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40例,結果全部治癒。疹塊消退時間平均為3.5天,止癢時間平均為2.5天。其中20例跟蹤隨訪2年,僅1例復發。
12.桂枝麻黃湯
桂枝、白芍、麻黃、甘草、杏仁、生薑、大棗。上方藥量以桂枝湯 2份,麻黃湯l份為度。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劑為1療程。
本方有疏風通絡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 6例,一般均在服藥2劑後皮疹消退。
13.祛風二烏湯
烏梅20g,烏梢蛇12g,夜交藤30g,蘇木5g,防風、生甘草各10g。風寒者加制草烏、川桂枝;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血熱者加生地、丹皮、淩霄花;血瘀者加丹參、紅花、川芎;血虛風燥者加當歸、黃芪、黨參、制首烏;沖任不調者加柴胡、當歸、仙靈脾、仙茅。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有養心安神,活血通絡,祛風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皮膚劃痕症(人工性蕁麻疹)95例,結果痊癒43例,顯效34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8%。痊癒的43例中,用藥5劑者21例,10劑者22例。
14.變通陽和湯
麻黃、炮薑各5g,白芥子、紅花各lOg,熟地黃、桂枝各2g,鹿角霜、荊芥、防風各15g,黃芪18g,炙甘草6g。腰酸冷痛,形寒肢冷者加制附片10g,狗脊15g;四肢末節青紫者加桑枝lOg,丹參12g;瘙癢較重者加烏梢蛇15g,全蠍5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溫衛散寒,養血益氣,祛風消疹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寒冷性蕁麻疹50例,結果痊癒42例,有效6例,無效2例。
15.九味羌活湯
羌活、生地黃各10g,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g,北細辛1.5g,生薑2片,蔥白頭3枚。無寒熱者,去生薑、蔥白頭;風熱者,去北細辛;因藥物反應者,重用甘草8g,綠豆30g;寄生蟲(蛔蟲)引起者,加檳榔、烏梅肉各10g;反復發作者,加淨蟬衣、浮萍草、地膚子。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急性蕁麻疹152例,結果:119例服藥3劑痊癒,15例服藥5劑痊癒,10例服藥7劑痊癒;6例反復發作者服藥10劑症狀好轉,間有發作,然再服此方仍有效;無效2例。
16.益氣固表湯
生石膏30g;癢甚者加白蒺藜10g;丘疹紅腫者加大腹皮、桑白皮各12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有清熱利濕,祛風解表,透疹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154例,結果痊癒115例,顯效28例,好轉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7.4%。服藥最少6劑,最多30劑,平均10劑。
10.扶正祛濕湯
黨參15g,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全蠍、蟬蛻、薄荷、柴胡各10g,當歸、胡麻(搗碎)各12g,甘草6g。風熱甚者去羌活、獨活,以丹皮易川芎,加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氣血兩虛者重用黃芪,加生地、白芍。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兒童酌減。
本方有扶正解表,散風祛濕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慢性蕁麻疹56例,結果痊癒31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效5例。平均用藥17.2劑。
11.二蛇驅風湯
烏梢蛇、當歸、防風、僵蠶、赤芍、丹皮、黃芩、蒼術各10g,丹參、金銀花、生地各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藥渣煎汁外洗,每日1~2次。
同時另取白花蛇1條,焙黃研末,每次1.5g,每日2次吞服。蕁麻疹消退後,去白花蛇,再服藥3劑以善後。
本方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40例,結果全部治癒。疹塊消退時間平均為3.5天,止癢時間平均為2.5天。其中20例跟蹤隨訪2年,僅1例復發。
12.桂枝麻黃湯
桂枝、白芍、麻黃、甘草、杏仁、生薑、大棗。上方藥量以桂枝湯 2份,麻黃湯l份為度。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3劑為1療程。
本方有疏風通絡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頑固性蕁麻疹 6例,一般均在服藥2劑後皮疹消退。
13.祛風二烏湯
烏梅20g,烏梢蛇12g,夜交藤30g,蘇木5g,防風、生甘草各10g。風寒者加制草烏、川桂枝;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血熱者加生地、丹皮、淩霄花;血瘀者加丹參、紅花、川芎;血虛風燥者加當歸、黃芪、黨參、制首烏;沖任不調者加柴胡、當歸、仙靈脾、仙茅。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本方有養心安神,活血通絡,祛風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皮膚劃痕症(人工性蕁麻疹)95例,結果痊癒43例,顯效34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8%。痊癒的43例中,用藥5劑者21例,10劑者22例。
14.變通陽和湯
麻黃、炮薑各5g,白芥子、紅花各lOg,熟地黃、桂枝各2g,鹿角霜、荊芥、防風各15g,黃芪18g,炙甘草6g。腰酸冷痛,形寒肢冷者加制附片10g,狗脊15g;四肢末節青紫者加桑枝lOg,丹參12g;瘙癢較重者加烏梢蛇15g,全蠍5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溫衛散寒,養血益氣,祛風消疹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寒冷性蕁麻疹50例,結果痊癒42例,有效6例,無效2例。
15.九味羌活湯
羌活、生地黃各10g,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g,北細辛1.5g,生薑2片,蔥白頭3枚。無寒熱者,去生薑、蔥白頭;風熱者,去北細辛;因藥物反應者,重用甘草8g,綠豆30g;寄生蟲(蛔蟲)引起者,加檳榔、烏梅肉各10g;反復發作者,加淨蟬衣、浮萍草、地膚子。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本方有祛風止癢之功。有報導運用其治療急性蕁麻疹152例,結果:119例服藥3劑痊癒,15例服藥5劑痊癒,10例服藥7劑痊癒;6例反復發作者服藥10劑症狀好轉,間有發作,然再服此方仍有效;無效2例。
16.益氣固表湯